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PPT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是诗人借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诗中写了马的外形,也写了马的神韵;写了马的不幸遭遇,也写了马的渴望和憧憬。整首诗写得慷慨悲凉,感人肺腑,能鼓舞人心,催人奋进。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绘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突出了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诗中的前两句是写马,写的是它的形态、品质和处境。后两句是借马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热切期望能够建功立业的情怀。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之际,正是作者初入仕途,正欲一展宏图之际,却得不到赏识,所以常有怀才不遇之叹,这首《马诗》正是此种心境之下所写。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译文(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使人感到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这句诗使人联想到煅烧石灰石,而“若等闲”三字又使人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背景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的于谦只有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的咏叹,更是对人生的憧憬和追求的表达,他在幼小的心里便立下了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的信念,这也是他日后为人处世、廉洁奉公的思想基础。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译文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赏析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背景这首诗是郑燮在清代乾隆年间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诗中借用了竹子的形象,以比喻自己的坚贞不屈。在创作这首诗时,郑燮正值官场失意,遭遇挫折,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以竹子为榜样,表达了自己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首诗后来被广泛传播和传颂,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经典之作。总的来说,这三首诗都是借物言志,通过描绘不同的物象,表达了作者们各自的志向和情怀。无论是李贺的马,于谦的石灰,还是郑燮的竹石,都展现了一种坚韧、顽强、高洁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和理解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激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唐·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译文这匹马不同于一般的马,因为它本是天上的房星。向前敲它瘦劲的筋骨,还发出铮铮的铜声。赏析这首诗用比的方法描写了马的形态,看似写马,实为写人。写马就是写人,咏马就是咏人。前两句写马的神骏,后两句写马的骨力。前两句写马来自何处,后两句写马形如何。都似写马,又都似写人。写马重在骨力,写人重在精神。马和人如此精神抖擞,所为何来?原是为国建功立业,成为英雄人物。末句“铜声”二字,韵致尤高,既写出了马的骨力,也写出了它的神骏。背景李贺写了许多咏马诗,借以抒发自己的愤激之情,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怀才不遇的悲愤。这首《马》诗也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赏析此马来自边塞,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赏识,只能在深秋时节,于大漠中奔驰,惆怅地踏着清秋。诗中通过描绘马的形态和神态,展现了它的雄壮和神韵,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背景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都是以马为题材,借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与前一首《马诗二十三首·其四》风格相近,都是借物抒怀,表达自己的豪情和悲愤。总的来说,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文学造诣,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