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京剧PPT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来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历史沿革起源京剧的前身是徽剧,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发展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大剧种汇集于此,争芳斗艳,各呈其长。作为一种地方戏曲声腔的徽剧,也于此时来到北京寻求发展。徽剧艺人以唱功见长,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很受当时北京观众的欢迎。从18世纪下半叶起,徽剧与来自湖北的汉剧在北京长期同台演出,互相影响,逐渐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乾隆、嘉庆年间,汉调艺人进京后,与徽剧艺人合作,又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同时吸收了一些北京民间曲调,逐渐融合发展,形成了声腔、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即京剧。当时的北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都极为繁荣,这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京剧的形成,正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清代康、乾盛世的产物。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中国进入了近代社会,社会矛盾激化,出现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京剧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京剧艺人队伍不断扩大,出现了一批具有杰出艺术成就的演员,如杨月楼、谭鑫培、汪延讷、汪士芬、徐小香、梅巧玲、时小福、余三胜等,他们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艺术发展得更加成熟,涌现出以“同光十三绝”为代表的许多著名演员。同时,京剧开始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成为当时中国的“国剧”。辛亥革命后,京剧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召集北京各界人士,举行了一次“国剧”问题讨论会。与会者认为京剧声腔以二簧、西皮为主,与“国”字谐音,因此称京剧为国剧。民国五年(1916年)起,原在上海演出的京剧著名演员谭鑫培、龚云甫、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相继来北京演出。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使北京成为京剧艺术中心。同时,京剧在全国各地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当时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特色综合性京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元素。在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唱、念、做、打等多种手段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同时还需要借助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元素来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和情境。这种综合性的特点使得京剧能够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程式化京剧的表演具有高度的程式化特点,演员的表演动作、唱腔、念白等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格式。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不仅有助于演员的表演技巧的提升,同时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艺术。在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各种表演手段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而这些表演手段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从而形成了京剧独特的表演风格。虚拟化京剧表演具有虚拟化的特点,演员在舞台上并不直接展现具体的场景和情境,而是通过虚拟化的表演方式来展现。例如,在表现人物行走时,演员并不真的在舞台上走路,而是通过手势、身段等表演手段来模拟行走的动作。这种虚拟化的表演方式不仅有助于演员的表演技巧的提升,同时也增加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使得京剧艺术更加具有魅力。象征性京剧表演中的许多元素都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例如,演员穿戴的服装、使用的道具、表演的动作等,都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能够暗示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情感等。这种象征性的表演方式不仅有助于演员的表演技巧的提升,同时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剧艺术。技艺性京剧艺术是一种高度技艺性的表演艺术。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够掌握京剧表演中的各种技巧。在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展现出高超的唱腔、念白、做功、武打等技艺,这些技艺的展现不仅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基础功,还需要他们具备高超的表演技巧和艺术修养。行当划分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指那些面部勾画脸谱的男性形象,有正净(大花脸)、副净(二花脸)、武净(武花脸)。“丑”,又称小花脸,三花脸,指那些滑稽幽默或相貌丑陋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音乐与唱腔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簧、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簧”。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武场四大件乐器。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打击乐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二簧二簧,又名“二黄”,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的弋阳腔,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二簧腔。二簧的唱腔以柔和、优美、流畅为主,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京剧表演中,二簧唱腔常用于表现庄重、深沉、悲痛的情感,如《窦娥冤》中的“二簧慢板”等。西皮西皮,也是京剧的主要声腔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腔中的“西皮调”,后来经过与京剧的结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西皮腔。西皮的唱腔以高亢、激昂、热烈为主,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京剧表演中,西皮唱腔常用于表现欢快、激昂、热烈的情感,如《穆桂英挂帅》中的“西皮流水”等。京剧表演京剧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唱指唱腔唱法,是戏曲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和音色,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上。更进一步则需“明曲理”,即理解曲词的情节、词意曲理。念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念白,亦即京剧念白。京剧念白以普通话为基础,四声准确,节奏鲜明,语调生动,语气丰富,讲究喷口、力度和共鸣,注意声、韵、调的正确结合,具有音乐性、节奏感和韵律美。做做指做功,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表演上的身段动作,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表演艺术的主要标志之一。做功泛指表演技巧,是戏曲表演艺术中的基本功之一,演员在创作角色时,手、眼、身、法、步各有多种程式,髯口、翎子、甩发、水袖各有多种技法,灵活运用这些程式化的舞蹈语汇,以突出人物性格、年龄、身份上的特点,并使自己塑造的艺术形象更成功。打打指表演中的武打,是在中国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一般分“把子功”和“毯子功”两大类。把子功以手中的刀枪剑戟等器械为道具,毯子功则以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具为道具。无论把子或毯子,均以表现人物的武功技艺为主,要求做到唱念做打并重,手眼身法步齐全,唱中有念,念中有唱,唱与做打有机结合,以达到高度统一的艺术境界。京剧流派京剧流派主要是指演员的表演艺术风格和特点,而不是指某一特定剧目的演出。京剧界目前公认的有谭派、汪派、余派、言派、高派、马派、麒派、李派、梅派、程派、荀派、张派、尚派等流派。这些流派的形成与演员的个人艺术风格、表演特点以及观众的接受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梅派由梅兰芳创立。梅兰芳毕生追求艺术的最高境界,用自己的表演创造出大量善良、美丽、纯洁的艺术形象,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程派由程砚秋创立。程派唱腔在继承荀慧生的花腔的基础上,以平直的曲调与跌宕起伏的节奏有机结合,旋律多姿,音色清脆甜美,节奏鲜明多变,行腔委婉自如,讲究韵味,声情并茂。念白上,程派注重声调,四声准确,节奏鲜明,结合剧情,自然贴切。表演上,程派要求严格,讲究身形、台步、身段,并且要求手、眼、身、法、步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京剧的传承与发展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京剧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和变革。一方面,京剧界通过举办各种演出、比赛、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京剧艺术,提高观众对京剧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另一方面,京剧艺术家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表演形式、新的剧目和新的观众群体,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同时,京剧的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戏曲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传承人才也面临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京剧艺术的传承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也限制了传承的规模和速度。为了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加大对京剧艺术的扶持力度,提高传承人才的待遇和地位,推动京剧艺术的普及和发展;社会可以加强对京剧艺术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京剧的认知度和欣赏水平;个人可以积极参与京剧艺术的学习和传承,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总之,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京剧将继续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