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李商隐PPT
作者唐·李商隐正文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子醉,不关秦地有山河。赏析咸阳,即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因在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
作者唐·李商隐正文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子醉,不关秦地有山河。赏析咸阳,即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因在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故名咸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都此,后历代秦王均以此为都,至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仍以咸阳为都。这里曾经是“车马击,土地踏,歌钟起,花如屋”的繁华富丽之都。如今诗人来到咸阳,举目四望,感慨万端。诗题“咸阳”,实即咏史。首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咸阳宫阙之高大雄伟。“郁嵯峨”三字,突出了宫阙之巍峨高耸。次句写六国的楼台亭阁,以其“艳绮罗”代指其繁华富庶。这一句巧妙地化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名句:“六国楼台烟雨中。”这样写不仅避免了与杜牧的诗句雷同,而且使诗意更加隽永。与“咸阳宫阙”相比,六国的楼台虽然也算得上“高大美丽”,但其显赫一时毕竟不能持久,终于为秦所灭。这样写既符合历史事实,又突出了秦始皇的赫赫战功,为下文伏下一笔。三、四句紧承上文,点明题意,为全诗警策之语。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建立“千秋伟业”,是因为当时他醉心于功名,立志于天下,并不因为秦地有山河之险而高枕无忧,放松对六国的征伐。这里暗含讽意,实谓后来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才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联系晚唐现实,唐王朝国势日衰,危机四伏,而当时的统治者却沉湎声色,醉生梦死,诗人感到无比忧虑和愤慨,故以“醉”字点化全诗,使诗旨更加鲜明,讽刺意味更加浓厚。这首诗立意超拔,造语雄浑,境界阔大,与诗人“深居简出,不窥园井”(《赠刘司户》)的处境和身份很不相称。诗人身处末世,唐帝国内忧外患,而诗人却远居僻壤,无所作为,空怀壮志,无计可施,这不能不让诗人感慨万端、悲愤不已。这首诗虽然咏的是咸阳,但显然不是为咏史而咏史,而是托古讽时,意在言外。诗人对唐王朝的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局势,十分敏感,也非常忧虑,因而借古讽今,希望唐王朝能够励精图治,振兴国家。全诗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的关注和期望。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全诗采取“赋”的写法,从正面落笔,从题目的“咸阳”二字生发出许多想象和联想,层层渲染,步步深透,把读者引入一个动荡不安的历史环境之中,让读者去品味、去思索。诗人所采取的这种手法,与李白《越中览古》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等诗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这些诗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描绘眼前景物,抒发怀古之情,间接地表达主题思想,而这首诗却是正面落笔,直抒胸臆,显得气势雄伟,发人深省。此外,这首诗在语言的锤炼上也很见功力。诗人炼字选词,刻意求工,使全诗语意明畅,而又耐人寻味。如用一个“艳”字,既突出了六国楼台的繁华景象,又巧妙地与“绮罗”二字联系起来,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再如一个“醉”字,既揭示了秦始皇成功的秘诀,又暗含了后来统治者荒淫误国的史实,从而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