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产后出血PPT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定义产后出血指胎儿...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定义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时超过1000ml,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一。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产妇的体质、生产的方式、生产时的精神状态等多方面的原因,产后出血常常会发生。原因子宫收缩乏力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延长或难产、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使用过强镇静剂、麻醉剂,合并急慢性全身性疾病等产科因素产程过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宫腔感染等子宫因素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子宫肌瘤等)药物因素临产后过多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或镇静剂等胎盘因素胎盘滞留、胎盘植入、部分胎盘残留。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力过强,产程进展过快,胎儿过大,接产时未保护好会阴或阴道手术助产操作不当等。凝血功能障碍原发或继发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引起产后切口和子宫血窦难以控制的出血,其特点为血液不凝。较少见,但后果严重。在孕前或妊娠期已有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等妊娠并发症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等临床表现胎儿娩出后立即发生阴道流血,色鲜红,应考虑软产道裂伤;胎儿娩出几分钟后开始流血,色较暗,应考虑胎盘因素;胎盘娩出后阴道流血较多,应考虑子宫收缩乏力或胎盘、胎膜残留;胎儿娩出后持续阴道流血且血液不凝,应考虑凝血功能障碍;失血表现明显,伴阴道疼痛,应考虑子宫破裂。诊断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可诊断为产后出血。诊断时应注意测量失血量并仔细寻找出血原因。治疗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加强宫缩是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体方法有: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宫腔填塞纱布条子宫压迫缝合术结扎盆腔血管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切除子宫胎盘因素出血处理原则是取出胎盘。胎盘已剥离,则应立即取出胎盘。胎盘剥离不全或粘连伴出血时,应行徒手剥离胎盘术。若剥离困难疑有胎盘植入,停止剥离,根据胎盘植入面积大小、阴道流血情况、有无生育要求等,采取保守治疗或子宫切除术。软产道裂伤出血应彻底止血,按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缝合第一针应超过裂口顶端0.5cm,并深入裂口底部,止血后常规行肛查,以明确有无肠线穿透直肠黏膜。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应针对病因,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输入新鲜全血、成分输血、纤维蛋白原或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等。若并发DIC,则按DIC处理。预防产后出血的预防往往比治疗更为重要。出血的高危因素包括: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针对以上高危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可大大降低。孕前保健积极处理第三产程提高接产质量剖宫产术中及术后的止血措施严重产后出血的处理总之,重视产前保健,正确处理第三产程,提高助产技术和手术质量,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