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PPT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套系统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的循环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准确地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套系统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的循环旋转,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切关系。在不同的季节,北斗七星会指向不同的方向,也因此成为上古时代人们判断节气变动的标准。二十四节气的历史二十四节气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发展完善于秦汉年间。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二十四节气的意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每个节气都对应着特定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对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立春每年公历2月3-5日左右,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气温逐渐回升。雨水每年公历2月18-20日左右,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逐渐增多。惊蛰每年公历3月5-7日左右,昆虫开始苏醒,动物开始活动,万物生机勃勃。春分每年公历3月20-22日左右,昼夜平分,天气逐渐变暖,春天过半。清明每年公历4月4-6日左右,万物生长,草木茂盛,是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谷雨每年公历4月19-21日左右,雨水充足,适合谷物生长,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立夏每年公历5月5-7日左右,夏季开始,气温升高,天气逐渐炎热。小满每年公历5月20-22日左右,农作物开始成熟,但还未到丰收的时候,因此称为“小满”。芒种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是农作物种植的最后期限,因此称为“芒种”。夏至每年公历6月21-23日左右,白天最长,夜晚最短,标志着夏季正式开始。小暑每年公历7月6-8日左右,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因此称为“小暑”。大暑每年公历7月22-24日左右,天气最热,是夏季最炎热的时期。立秋每年公历8月7-9日左右,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天气逐渐凉爽。处暑每年公历8月22-24日左右,夏季的炎热逐渐退去,天气开始变得干燥。白露每年公历9月7-9日左右,天气开始转凉,出现露水,早晨的草木上有了露水。秋分每年公历9月22-24日左右,昼夜再次平分,天气逐渐转凉,秋季过半。寒露每年公历10月8-9日左右,天气开始寒冷,露水增多,温度降低。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开始出现霜冻,冰冻等现象,天气逐渐寒冷。立冬每年公历11月7-8日左右,冬季开始,气温逐渐降低,天气逐渐寒冷。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23日左右,开始降雪,但雪量较小。大雪每年公历12月6-8日左右,雪量增大,天气更加寒冷。冬至每年公历12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