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杜甫并了解春望PPT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
杜甫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大多描写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象生动,情感真挚,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巍峨的山峰”。杜甫的生平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九岁)。他在安史之乱期间,因叛军俘获而困居长安,后逃至凤翔,谒见唐肃宗,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他为杜工部、杜拾遗,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诗歌创作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政治、历史、哲学到自然、风景、人物等,无所不包。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春望《春望》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当时杜甫身居长安,深感国破家亡之痛,这首诗便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深深忧虑。诗歌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歌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思念家人,盼望得到家书,即便是一封家书也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上簪了。诗歌赏析《春望》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国破家亡的残败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此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远及近,由大到小,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流泪,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沉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