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领导在长征的作用PPT
一、引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党的...
一、引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党的领导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党的领导在长征中的作用。二、领导集体与战略决策在长征过程中,初步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具有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虚怀若谷的民主意识。这样的领导集体为红军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正确的战略方向。制定正确路线在长征初期,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果断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即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地区转移,并逐步发展壮大自己。这一路线的制定,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灵活机动作战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根据敌情变化及时调整作战策略。他们善于运用游击战等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以弱胜强,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团结凝聚人心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尊重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诉求。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思想保障与组织建设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思想解放在长征初期,部分指战员对长征的意义和目的存在模糊认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大家逐渐认识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种思想的解放为长征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组织健全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通过成立各级党组织和战斗堡垒,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措施,确保了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和战士骨干四、艰苦奋斗与群众基础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和支持长征事业。通过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和广泛动员,为长征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艰苦奋战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物资匮乏和生存环境恶劣等困难。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特别是在长征后期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红军指战员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奇迹般的业绩群众路线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民需;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支援长征等工作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也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五、结语综上所述,党的领导在长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从战略决策、思想保障还是艰苦奋斗等方面来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红军才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并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壮大奠定坚实的基础。关于长征胜利的原因,继续探讨如下:首先,党的坚强领导是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中,面对数十万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铁的纪律,锤炼了红军队伍铁的纪律观念。这种严明的纪律性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熟的领导集体的初步形成,也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领导集体具有坚定的信念、卓越的领导才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政策措施,有效地指导红军进行作战和行动。其次,理想与信念的最终体现和落脚点就是坚决执行党的领导。跟党走,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力量源泉。在长征过程中,广大红军指战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坚定信仰、勇往直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表现出极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最后,长征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在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情民意民需;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支援长征等工作措施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和爱戴。广大群众通过捐献财物、提供情报等方式支持红军的行动和发展壮大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综上所述,党的坚强领导、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等都是长征取得最终胜利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长征胜利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一)红军长征胜利原因之一,红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1934 年 4 月广昌失守后,中央书记处决定将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 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 北上的部队是红七军团;西进的部队是红六军团。 7 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红七军团,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共1万余人。 然而,这支部队由于兵力过小,未能牵动敌人。 1935 年 1 月底,红十军团将士大多壮烈牺牲。 寻淮洲牺牲后被敌割首级。 军团长刘畴西、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被俘,8 月6日在南昌英勇就义。 部队基本上沿着西进的部队红六军团走过的行军路线行动。 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顺利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 但因红军队伍携带辎重过多,致使行动迟缓,虽拼死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长征中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红军广大干部、战士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殊死的决战。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渡过湘江,控制了渡河点。大部队因携带辎重过多,行动迟缓,尚未过江即遭到优势敌军的夹击。为强渡湘江,红军各军团浴血奋战,与敌搏斗,损失惨重。湘江两岸担任掩护任务的部队,为中央领导机关和其他部队顺利过江,与敌展开激战,付出极大牺牲。12月1日,国民党军队发动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围歼红军于湘江两岸。红军经整日血战,阻止住敌军的进攻。到当日17时,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大部渡过湘江。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被阻止在湘江东岸,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的一战。红军以饥饿疲惫之师,苦战五昼夜,终于突破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除了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外,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凶恶残暴的追兵阻敌、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同党内错误思想的激烈斗争。然而,他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打败,而是坚持信念、勇往直前。其次,长征途中,党和军队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战略决策和行动调整。例如,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组织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这一战略决策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在长征过程中,红军还注重与沿途人民的紧密联系和广泛动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支持和爱戴。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长征的胜利也离不开广大红军指战员的英勇奋斗和坚定信念。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仅完成了任务,还付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怕牺牲的精神、正确的战略决策和行动调整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1934年10月,由于“左”倾冒险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主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战略转移。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和十多个独立团等共1.6万余人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项英、陈毅等领导下,在中央根据地坚持斗争。当时中共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机会主义错误。经过突破三次封锁线和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北上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转向西,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12月11日,党中央负责同志在通道召开会议讨论红军进军方向问题,会议赞成毛泽东的主张,决定转兵西进。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使红军避免了覆灭的危险。20日,中央红军分两路西进,于1935年1月7日占领贵州遵义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解决了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红军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随后,红军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原来活动在川陕苏区的红军第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强渡嘉陵江开始,向西北地区进行战略转移。6月14日,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中共中央主张继续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但张国焘却主张西退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新疆、青海、西康等地。为了解决这个重大的战略问题,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懋功北部的两河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红军集中主力北上的战略方针。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自懋功一带迅速北上。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会议,讨论形势与任务,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强调创造川陕甘根据地是当前红一、红四方面军面临的历史任务。9月初,张国焘主张南下,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中共中央先行北上,于9月11日晚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今高吉)。12日,中央政治局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会后,中央将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召开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10月19日,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在红一、四方面军长征期间,鄂豫皖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湘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分别于1934年11月、1935年11月开始长征。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鄂豫皖省委率领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的红二十五军主力2500余人,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于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省罗山县出发,开始向西转移,12月进入陕南,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为策应和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十五军西进甘肃东部。8月21日,吴焕先在甘肃泾川不幸牺牲。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会师于延安附近,成立红十五军团,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11月初,与中央率领的陕甘支队胜利会师。红军第二军团、第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下,1935年11月19日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1月进入黔东,之后向黔西转移。按照红军总部的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北渡金沙江,越过大雪山,历尽艰险,于7月2日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中共中央指令红二、红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继续北上与中央会合。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结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极端艰险的条件下,先后进行了战略大转移,跨越十几个省、总行程达数万里,其中红一方面军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几个省。这是世界上空前未有的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它宣告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宣传队,它在中国广大地区内宣告,红军的道路就是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胜利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