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诗《七律.答友人》鉴赏PPT
《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于1961年写的一首七律,诗中既表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革命无产阶级要团结战斗、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决心,又表明了对林彪...
《七律·答友人》是毛泽东于1961年写的一首七律,诗中既表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革命无产阶级要团结战斗、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决心,又表明了对林彪一类野心家的愤慨和鄙弃。全诗原文如下: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结构与技巧诗一开始便以虚幻的神话,形象地描写了帝舜南巡苍梧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了一幅壮阔的图画。首联“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用夸张手法渲染了九嶷山的高峻和帝舜的威严。接着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斑竹”、“红霞”两个典故。“斑竹”说舜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娥皇女英二妃闻讯赶去,路断洞庭君山,恸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其精魂化为斑竹,竹上泪痕斑斑。“红霞万朵百重衣”一句则是指舜帝的妃子们穿着绚丽的衣裳翩翩起舞,如同万朵红霞映照着天空。颈联“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继续描绘了洞庭湖的波涛汹涌和长岛人民的豪迈歌声。诗人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的热情歌声,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尾联“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于未来中国的美好祝愿。“芙蓉国”即指中国,“尽朝晖”则象征着全中国都将沐浴在革命的光辉之下。主题与情感这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诗人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于未来中国的美好祝愿。诗人通过对九嶷山的描绘和对帝舜故事的引用,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崇高敬意和对于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于林彪一类野心家的愤慨和鄙弃。在诗中,诗人以壮阔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的热情歌声来反衬林彪等人的丑陋行径,表达了对于他们的强烈不满和深恶痛绝。此外,这首诗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马列主义理论学习的重视和对于革命无产阶级团结战斗的呼吁。诗人认为,只有加强马列主义理论学习,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团结战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这些哲理思想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和阐述。艺术特色在艺术上,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幅壮丽的景象和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含蓄深刻、富有韵味。此外,诗人还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节奏的把握,使得整首诗歌既具有音乐性又具有画面感。总之,《七律·答友人》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价值的优秀诗歌作品。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于未来中国的美好祝愿,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和艺术特色。这首诗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