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讲解PPT
概述《矛盾论》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
概述《矛盾论》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文章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结论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文章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倾、右倾的错误思想。基本原理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论》首先强调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毛泽东指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关系,这就是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进一步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他强调,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矛盾的特殊性则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还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在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论》还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毛泽东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则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互相分离的倾向和趋势。量变质变规律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也谈到了量变质变规律。他指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矛盾论》的历史意义《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矛盾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矛盾论》批判了“左”倾、右倾的错误思想,使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最后,《矛盾论》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提出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概念和范畴,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