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案PPT
宋教仁案发生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是中国国民党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
宋教仁案发生于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是中国国民党的主要创建者,领导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3月22日凌晨4时48分不治身亡,年仅31岁。暗杀事件后,袁世凯派兵搜查凶手住所,捕获5名凶手。经审讯,他们供认是奉袁世凯之命而行刺。宋教仁遇刺后,全国舆论哗然,孙中山等从日本赶回上海,举行追悼会,并要求袁世凯惩办凶手,查明真相。但袁世凯不但不惩凶,反而急忙派人与参与暗杀的赵秉钧、洪述祖及应桂馨等订立攻守同盟,并授意他们采取反革命的两面手法,一面电请孙中山继续北上“共商国是”,一面又电令对宋案“从速严办”,以欺骗舆论,掩人耳目。事件背景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号渔父,湖南常德桃源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904年,宋教仁在长沙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并任副会长。次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任《民立报》主笔。他追随孙中山多年,宣传民主革命不遗余力,是一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宋教仁把民主革命看作是一个历史过程,主张“革命非一次可成,须分三期:其第一期,则举倒满洲政府,建设民国;第二期,则实现民主主义,而完全成立中华民国;第三期,则依世界大势为转移,或进于社会主义之实行,或进于大同主义之实行”。宋教仁主张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之后,立即着手进行民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担任代理理事长。他主张“责任内阁制”,强调“内阁不负则落职,总统不负则落选”。宋教仁把建立责任内阁制作为约束袁世凯独裁、保障民主共和制度的有效办法。为此,他全力以赴,准备参加即将召开的国会选举和组阁工作。事件过程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宋教仁与同志王德楷自南京车站乘火车返沪,当火车驶至上海北站时,宋教仁去车厢外卫生间,在站台上行走时,突遭枪击,子弹从背后射入,由腹部穿出,顿时血流满地,不省人事。王德楷急呼车站巡警将宋教仁送往沪宁铁路医院抢救。宋教仁在弥留之际,仍坚称:“我死不足惜,可惜和议未成,袁贼未诛,国家前途不堪设想。”3月22日凌晨4时48分,宋教仁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年仅31岁。宋教仁遇刺的消息传出后,举国震惊。上海各界纷纷要求政府迅速查明真相,惩办凶手。孙中山、黄兴等也从日本赶回上海,对宋教仁进行哀悼活动,并组成以孙中山为首的“宋案善后会议所”,要求袁世凯政府惩办凶手,澄清案情。事件结果袁世凯得知宋教仁遇刺后,立即指派国务总理赵秉钧、内务总长朱启钤、司法总长伍廷芳等人组织调查团,对宋案进行“严查”。3月23日,袁世凯发布命令,对宋案“着即严拿凶犯,务获惩办”。3月25日,袁世凯又指派赵秉钧、朱启钤、伍廷芳会同上海地方官吏会审宋案。赵秉钧等人在上海设立临时检察厅,对宋案进行侦破。3月26日,赵秉钧等人又发表谈话,表示要“澈查究办”,务使“凶党尽获,以慰国民”。然而,在赵秉钧等人“侦办”下,案情却越来越扑朔迷离。赵秉钧等人虽然查封了凶手应桂馨的寓所,逮捕了5名凶手,但却对凶手幕后指使人物只字不提,而且将应桂馨等人拘留3日后即予以释放。赵秉钧等人的所作所为,立即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舆论纷纷指责赵秉钧等人有意包庇凶手,为袁世凯开脱罪责。3月29日,上海事件结果(续)3月29日,上海各界人士1000余人在上海总商会召开追悼宋教仁大会,推陈其美、伍廷芳、王宠惠、居正、于右任等13人为大会干事,并致电袁世凯,要求将应桂馨、武士英、冯国璋、赵秉钧、洪述祖等人一体拿办。同时,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人也纷纷致电袁世凯,要求惩办凶手,以慰国民。然而,袁世凯政府却对全国人民的呼声置若罔闻。4月26日,上海地方检察厅以“证据不足”为由,将宋案嫌疑人应桂馨、武士英等人开释。这一举动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人们纷纷指责袁世凯政府包庇凶手,破坏民主共和制度。在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下,袁世凯政府不得不重新审理宋案。5月9日,上海地方检察厅以“谋杀人犯”的罪名将应桂馨、武士英等人再次逮捕。然而,在重新审理过程中,袁世凯政府仍然采取拖延战术,致使宋案一直未能得到公正审理。事件影响宋教仁遇刺案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充分暴露了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反动本质和民国初年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现实。宋教仁作为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民主宪政的积极倡导者,他的遇刺不仅使民主宪政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也使全国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严重侵害。宋教仁遇刺案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反袁浪潮和民主运动的高涨。人们纷纷要求惩办凶手、澄清案情、保障民主权利。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主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宋教仁遇刺案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被后人广泛研究和探讨。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揭示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和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事件后续在宋教仁遇刺案的余波中,袁世凯政府的统治逐渐陷入困境。全国人民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黑暗政治越来越不满,反袁浪潮此起彼伏。1913年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发动讨袁武装起义,二次革命爆发。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加速了其垮台的进程。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引发护国战争。在全国人民的反对和讨伐下,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随后,他在众叛亲离中忧愤而死,北洋军阀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宋教仁遇刺案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为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和权利的斗争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事件后续(续)宋教仁遇刺案的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激起了广泛的反袁浪潮,而且对后来的中国政治走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事件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垮台,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民众反响与舆论压力宋教仁遇刺后,全国上下群情激愤。民众对袁世凯政府的腐败和独裁统治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舆论界更是掀起了反对袁世凯的高潮,各大报纸纷纷发表评论和文章,要求政府彻查此案,严惩凶手。这种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袁世凯政府不得不重新审理宋案,但即便如此,政府依然采取拖延战术,试图掩盖真相。反袁浪潮的兴起宋教仁遇刺案成为反袁浪潮的导火索之一。这一事件激发了更多人对袁世凯政府的不满和反抗。人们开始认识到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纷纷加入到反对袁世凯的行列中。这种反袁浪潮的兴起为后来的护国战争等民主运动奠定了基础。民主运动的高涨宋教仁遇刺案的处理过程暴露了袁世凯政府的腐败和黑暗,促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民主和宪政问题。民主运动逐渐高涨,人们开始积极寻求改革和进步的道路。这种民主运动的高涨不仅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也为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历史意义与启示宋教仁遇刺案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揭示了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和权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同时,这一事件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民主和法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任何违背民主和法治原则的行为都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谴责。综上所述,宋教仁遇刺案不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它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垮台,推动了民主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民主和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发展民主和法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