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第7、11、15、17条讲解PPT
《温病条辨》第7、11、15、17条讲解第七条:太阳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太阳温病,是指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首先...
《温病条辨》第7、11、15、17条讲解第七条:太阳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太阳温病,是指温热邪气侵袭人体,首先影响太阳经所主的肌表部位。条文描述了太阳温病的一系列症状: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这些症状都是热邪炽盛于肌表的典型表现。脉浮洪:表明热邪在表,正气尚盛,正邪交争激烈,气血涌盛于外,故脉象浮大有力。舌黄:舌色黄,多为热邪熏灼舌苔所致,反映内热炽盛。渴甚:口渴是热邪伤津的表现,口渴剧烈说明热邪伤津严重。大汗:热邪迫津外泄,故见大汗淋漓。面赤:面部红赤,是热邪上炎,血得热而行的表现。恶热:病人自觉怕热,喜凉爽,是热邪内盛的反映。针对这些症状,治疗当以清热生津为法,选用白虎汤作为辛凉重剂。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具有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阳明经热盛的病症。其中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知母为臣药,苦寒质润,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甘草、粳米益胃和中,生津止渴,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第十一条:太阳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治以上者,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太阳温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导致血热妄行,出现血从上溢的症状。此时治疗应以凉血解毒、清热解毒为原则。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由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黄、芍药、牡丹皮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的功效;银翘散由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两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凉血散瘀,适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状。然而,如果病情严重到出现中焦病症,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则需要根据中焦病症的特点进行治疗,采用相应的中焦治法。此外,条文还指出了预后不良的情况:若吐粉红血水者,说明血热炽盛至极,损伤肺络,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血从上溢时,脉象急促,达到七八次以上,且面色反而转黑,这是阳气欲绝的表现,预后极差。在这些情况下,尽管可以采用清络育阴法来养阴清热,但病情往往难以挽回。第十五条:太阳温病,寸脉大,舌绛而乾,法当渴,今反不渴者,当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太阳温病在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寸脉大、舌绛而乾的症状,通常意味着热邪已经深入营分。此时,病人本应出现口渴的症状,因为营分受热邪所伤,阴液耗损,自然会感到口渴。然而,如果病人反而没有出现口渴的症状,说明热邪虽然深入营分,但并未大量耗损阴液,而是留滞于营分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当以清营解毒为主,兼顾养阴。清营汤是常用的方剂,由犀角(现用水牛角代替)、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透营转气、养阴活血的功效。然而,由于病人并未出现明显的阴液耗损症状,故在使用清营汤时,可去掉黄连这味苦寒伤阴的药物,以免进一步损伤阴液。第十七条: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邪入心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严重病理变化,通常表现为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状。这是因为热邪深入心包,扰乱了心神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邪入心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严重病理变化,通常表现为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状。这是因为热邪深入心包,扰乱了心神,导致神明失主,出现神昏谵语的现象。同时,热邪损伤津液,导致筋脉失养,出现舌蹇肢厥的症状。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当以清心开窍、凉血解毒为主。牛黄丸和紫雪丹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牛黄丸由牛黄、郁金、黄连、朱砂、山栀、雄黄、黄芩、水牛角、珍珠、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开窍醒神的功效,适用于邪入心包所致的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状。紫雪丹由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羚羊角、犀角、木香、沉香、元参、升麻、甘草、丁香、朴硝、硝石、麝香、朱砂等组成,具有清热开窍、熄风止痉的作用,也适用于邪入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邪入心包是温病的危重阶段,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往往不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生命。以上是对《温病条辨》第7、11、15、17条的讲解。这些条文描述了温病在不同阶段的症状和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对温病的深刻认识和独特的治疗思路。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些条文,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温病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邪入心包是温病发展到危重阶段的一种病理表现,通常出现在温热邪气极盛,深入营血分之后。此时,热邪已不仅仅局限于肌表或气分,而是深入到了心包这一重要脏器,导致心神被蒙,神明失主。因此,患者会表现出神昏谵语、胡言乱语、精神恍惚等神志异常的症状。同时,由于热邪深入营血,耗伤阴液,筋脉失养,还会出现舌体强硬、语言不利(舌蹇)以及四肢厥冷(肢厥)等症状。针对邪入心包的病理特点,治疗当以清心开窍、凉血解毒为法。牛黄丸和紫雪丹都是治疗邪入心包的有效方剂。牛黄丸以牛黄为主药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的功效。辅以郁金、黄连等清心解毒之品,以及朱砂、珍珠等重镇安神之药,共同达到清心开窍的目的。此外,还有山栀、黄芩等清热泻火,水牛角、冰片等凉血解毒,共同作用于热邪深入心包所致的神昏谵语、舌蹇肢厥等症状紫雪丹则是以石膏、寒水石、滑石等清热泻火药为主配合磁石、羚羊角等平肝潜阳、镇惊熄风之品,以及麝香、丁香等开窍醒神之药,共同组成清热解毒、开窍熄风的方剂。它适用于邪入心包所致的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邪入心包是温病的危重阶段,病情发展迅速,预后往往不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由于邪入心包多伴有阴液耗伤,因此在清心开窍的同时,还需注意养阴生津,以防阴液枯竭而危及生命。此外,对于邪入心包的患者,还应加强护理和调护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辛辣、油腻之品;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或抑郁;注意保暖和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总之,邪入心包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严重病理变化,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和护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通过理解和应用《温病条辨》中的相关条文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温病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