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PPT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依次...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依次转动,斗柄指向下一节气,则为一新的节气。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多地、多民族、多文化的岁时节令文化,最终形成以反映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及季节、气候、物候变化特征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节气定义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时候、气候、物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是万物生长收藏的变化;所谓“节”就是节令,是万物生长收藏变化的节点。“气”是自然寒暑往来的表现,“节”是天地万物之间交流变化的规律。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名称和顺序二十四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个分别对应着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每当太阳从黄经零度起,当前太阳所在黄经度数达到15°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隔15°,就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形成时期二十四节气开始于西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成熟并定型于汉代,汉代以后,二十四节气便被用来指导农事活动,我国传统的农历(汉历)也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划分一年中的季节。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等分为13日5时多(约13.36日),按当时观测太阳,从某一个节气到下一个节气(即太阳黄经自0°至30°或自30°至60°等)所需要的时间,即为一“节气”。将全年分为二十四等分,即将360°的太阳周年视圆圈分为24等份,每15°为一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发展历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是古代农耕文明适应当时自然生态条件形成的一种农事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气象学发展的产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通过观测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这一体系在汉代已基本完备并定型,先后被纳入历法及官方历书,成为农耕生产的重要时间指南,并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左右,下半年在8日、23日左右。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又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的15日。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订立的“定气法”。“定气法”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也就是视太阳从春分点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歌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成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节气的影响二十四节气不仅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而且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活动。每个节气都指导着农民农业生产的某个时节,是勤劳的劳动人民长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便利。在气象学意义上,二十四节气表征着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水文活动、人体健康乃至文化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二十四节气准确反映了自然节律变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今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耕生产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的体现,强调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以上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需要更深入的了解或者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含义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左右交节。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每年公历2月18-20日左右,太阳黄经达330°时,是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一般从2月18日或19日开始,到3月4日或5日结束。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惊蛰惊蛰,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左右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分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19-22日左右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于公历4月4-6日左右交节。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变化的节气,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国南方地区,此时已呈气清景明之象,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左右交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至立夏,万物繁茂。小满小满,“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斗指甲,太阳达黄经60°,于每年公历5月20日左右交节。小满节气意味着进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开始增多,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小满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等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小满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南方)。另有解释是指北方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北方)。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左右交节。“芒种”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种植。农事耕种以“芒种”这节气为界,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20日左右或21日-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小暑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公历每年7月6日-8日左右视太阳到达黄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