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韶山和登庐山的背景介绍,诗词赏析PPT
到韶山背景介绍《到韶山》是毛泽东于1959年6月回到故乡韶山时所写的一首诗。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是毛泽东的故乡。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到韶山背景介绍《到韶山》是毛泽东于1959年6月回到故乡韶山时所写的一首诗。韶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是毛泽东的故乡。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毛泽东对故乡的深深眷恋,还体现了他对旧中国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以及对新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喜悦。1959年,新中国正值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目睹了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激荡着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挥笔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到韶山》。诗词赏析首联“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开门见山,点明此行是重游旧地,距离上一次离开韶山已有三十二年的时间,唤起人们对韶山过去情况的回忆。颔联“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形象地概括了旧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打倒反动统治的豪情壮志。颈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进一步描绘了革命胜利后,韶山人民的新生活和新气象,强调了牺牲与壮志之间的辩证关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改造旧社会的英雄气概。尾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以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韶山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表现了毛泽东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切期望。登庐山背景介绍《登庐山》是毛泽东于1959年7月1日登上庐山时写下的另一首七律。当时,毛泽东正在庐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庐山会议),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这首诗既描绘了庐山的壮美景色,也寄寓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刻思考。诗词赏析首联“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以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庐山的雄伟壮观,同时也表现了毛泽东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颔联“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表现了毛泽东冷静观察国际形势、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借景抒情,表达了革命者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颈联“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通过对庐山周围自然景观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庐山的壮美景色,同时也暗含了革命者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尾联“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对农业生产的关心。《到韶山》和《登庐山》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伟大革命家的豪迈情怀和远见卓识,也为我们提供了欣赏革命诗歌的范例,体现了革命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