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认识和窝洞的分类了解窝洞的基本结构PPT
龋病的认识龋病,也称为蛀牙或虫牙,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龋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
龋病的认识龋病,也称为蛀牙或虫牙,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龋病的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病因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和时间。其基本变化是无机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临床表现龋病好发于牙体硬组织的牙釉质和牙本质,根据龋坏的程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即按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病变程度分类)。浅龋龋蚀破坏只在釉质内,初期表现为釉质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点或斑块,表面粗糙。继而形成表面破坏。邻面龋开始发生在接触面下方,窝沟龋则多开始在沟内,早期都不容易看到。只有发生在窝沟口时才可以看到,但儿童牙齿窝沟口处又容易有食物的色素沉着,医师检查不仔细也会误诊或漏诊。浅龋没有自觉症状中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形成牙本质浅层龋洞。病儿对冷水、冷气或甜、酸食物会感到牙齿酸痛,但刺激去掉以后,症状立即消失。这是在为牙本质对刺激感觉过敏的缘故。中龋及时得到治疗效果良好深龋龋蚀已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或已影响牙髓。患儿对冷、热、酸、甜都有痛感,特别对热敏感,刺激去掉以后,疼痛仍持续较长时间才逐渐消失。这时多数需要作牙髓治疗以保存牙齿深龋未经治疗,则牙髓继发感染或牙髓坏死。细菌可以通过牙根达到根尖孔外,引起根尖周围炎症。可能形成病灶感染。牙冠若已大部破坏或只留残根时,应将其拔除。窝洞的分类窝洞制备是口腔修复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基本原则是根据龋损的部位、大小、形状以及病变程度来选择窝洞制备的方法,去除病变组织,保护健康组织,建立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为充填体提供足够的固位力,承受咀嚼力而不致松动、脱落,防止病变继续发展。窝洞的分类窝洞可根据所在部位、牙面情况和制备方法的不同,分为五类:I类洞为发生于前牙唇面、后牙颊面、位于牙合面颊侧龈1/3以上的窝洞。包括前牙唇面、切缘,后牙颊尖和颊面的窝洞。以唇颊面为主的窝洞均为I类洞II类洞为发生于后牙舌面的窝洞。包括后牙舌面的窝洞和邻舌面的窝洞。以舌面为主的窝洞为II类洞III类洞为发生于前牙舌面、后牙邻面的窝洞。包括切牙和尖牙的舌面窝洞,前磨牙和磨牙的邻面窝洞。以舌面或邻面为主的窝洞均为III类洞。若邻面窝洞在颊侧牙尖的舌斜面上,虽以邻面为主,但仍应划为III类洞IV类洞为发生于前牙唇面、后牙颊面、位于牙合面颊侧龈1/3以下的窝洞。包括前牙唇面、切缘,后牙颊面和颊尖颊斜面的窝洞。以牙合面为主的窝洞均为IV类洞V类洞为发生于所有牙的邻面,且两牙均有龋损,所制备的窝洞涉及两牙的牙面。所有邻面窝洞,不管其大小、深浅、形状以及制备窝洞时所涉及牙面的多少,均划为V类洞窝洞的基本结构一个完善的窝洞应具备以下基本结构:侧壁是窝洞的主要结构,起固位作用。侧壁应有一定的深度,以防充填体折裂或脱落。侧壁的位置应根据病变情况和牙位而定。前牙唇、舌侧壁应与牙长轴平行;后牙颊侧壁应与牙长轴成45°角;舌侧壁可略与牙长轴垂直。侧壁应做成阶梯状,以防充填体折断底部是窝洞的基础,窝洞的底部应平而浅,以便充填材料固位。窝洞底部一般稍大于颈部,以防充填体折裂。窝洞底部与牙长轴平行,但也可根据牙位和病变情况稍作调整颈部是窝洞的边缘,位于釉牙本质界处。颈部应做成羽状,以便与牙体组织密合,防止充填体折裂或脱落。颈部的宽度应根据牙位和病变情况而定,一般约为1mm点、线、角窝洞的点、线、角应圆钝,以防充填体折裂或脱落。点、线、角的位置应根据牙位和病变情况而定了解并熟悉窝洞的分类和基本结构对于口腔修复工作至关重要,它们为修复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参考,有助于确保修复体的质量和持久性。同时,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些信息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和接受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