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皮影戏介绍PPT
皮影戏,又被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的传统戏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戏剧形式采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的照...
皮影戏,又被称作“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流传于全国各省区的传统戏剧,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戏剧形式采用兽皮或纸板制作的人物剪影,通过灯光的照射在白色幕布上进行表演。皮影戏不仅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诸多艺术门类,而且对道具制作、操纵技艺有极高的要求。历史起源皮影戏的历史起源悠久。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最初的皮影戏源于汉武帝对逝去爱妃的思念。大臣李少翁在街头看到孩童玩耍的布娃娃影子,触景生情,便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夜晚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观看,武帝看后大为喜欢,皮影戏由此诞生。皮影戏在宋、金、元、明四个历史时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在清代达到了繁荣阶段。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皮影戏艺术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各地皮影戏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对皮影戏有着极高的热情。表演形式皮影戏的表演形式独特,通常是在白色幕布后面,艺人们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出故事。这些“影人”在艺人的操纵下,通过灯光的透射映到白色布幕上,形成生动的戏剧形象。表演时,艺人们还需要配合打击乐器和弦乐,营造出浓厚的乡土气息。各地特色皮影戏在全国各地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例如,湖南皮影戏的脚色行当齐全,表演细腻传神,动作性很强。其影人多为“纸偶”,在影型制作上吸收了剪纸、绘画、雕刻等多种民间艺术的精华。而在陕西,唐山皮影戏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唱腔以乐亭方言为基础,以掐嗓演唱为主要特点,流布于冀东一带以及东北等地。艺术价值皮影戏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让观众通过白色幕布观看一种平面人偶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是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活动。同时,皮影戏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重要参考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充分体现了其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中国,许多地方的皮影戏也被列入国家级或地方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总的来说,皮影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观众。它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皮影戏,让这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