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生平故事PPT
引言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
引言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他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早年经历与家庭教育童年与青少年时期1877年12月3日,王国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府海宁州城。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主要是在海宁故乡度过的。四岁时,母亲凌夫人去世,他和姐姐蕴玉的生活主要由叔祖母照顾。他的读书生活则主要受到其父王乃誉的影响。王乃誉攻书画、篆刻、诗古文辞,博涉多才,著有游目录八卷,古钱考一卷及其他文稿,题画诗、画粕等数卷。求学之路1883年,王国维七岁起,先后入邻塾就读,师从潘紫贵及陈寿田先生,接受塾师的启蒙教育。同时,在父亲王乃誉的指导下,他博览群书,涉猎了传统文化的许多领域,并初步接触到近代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维新思想,开始形成了读书的志向和兴趣。求学时期与学术兴趣的形成州学与崇文书院1892年,王国维入州学,名在第六十余名。同年赴杭应府试未取。1894年,他赴杭州考入崇文书院。在州学和崇文书院的学习经历中,他并未主要用精力准备应试,而是从博览群书中产生了对史学、校勘、考据之学及新学的兴趣。甲午战争与新的文化与思想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大量的西方文化科学向中国输入,王国维开始接触到新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追求新学的强烈愿望。虽然因为家贫不能以资供其外出游学,他仍关心时事,研读国外政书。留洋学堂与《时务报》馆1897年,他在同邑陈枚肃家中任塾师。然而,他不甘于在家乡为人作家庭教师,在父亲帮助下留洋学堂,向往出国留学。1898年正月,王国维由父亲王乃誉亲自陪送,踏上了赴上海求学的航程,入上海《时务报》馆。同年戊戍变法爆发,六君子遇害,王国维深感不平,感叹“颇有扼腕槌胸、搔首问天之慨”。学术研究与贡献史学研究王国维在史学研究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宋元戏曲考》被誉为“戏曲史研究上一部带有总结性的巨著”。此外,他在史学领域的研究还涉及了殷周制度、汉晋简牍等多个方面,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美学与文学思想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体系独特且深远,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桥梁。他融合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此外,他在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代表作之一,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他学术领域除了史学和美学外,王国维在古文字学、考古学等领域也有卓越的成就。他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为后来的古文字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的考古学研究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个人生活与悲剧结局家庭生活王国维的家庭生活并不顺利。他的第一任妻子莫氏在生育一子后病逝。后来,他娶了潘丽正为妻,两人育有一子三女。然而,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与妻子的关系也并不和谐。悲剧结局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离世震惊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们纷纷对他的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结语王国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离世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中国学术界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遗产仍然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总的来说,王国维的一生充满了追求和探索的精神。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卓越的成就,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淡泊名利,安于寂寞王国维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并不善于营生,也不热衷于世俗的名利。他的生活朴素,甚至时常需要借债来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然而,他对此并不以为意,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穿着简单,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学校教书,都保持着朴素的着装。他的衣服经常是旧的,但他对此并不在乎,只要还能穿就继续穿。他的这种淡泊名利、安于寂寞的精神,影响了他的家人和一批清华的学生。教育贡献与学术地位清华任教1916年,王国维回国后,被聘为《学术丛编》编辑主任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甲骨文及商周历史研究。1923年,他担任了溥仪南书屋行走的职务。然而,他对这个职位并不满意,因为驱逐溥仪出宫的事件,他深感羞耻,甚至想要投河殉清,但被家人所阻。后来,胡适等人推荐他为清华国学研究院院长,但他拒绝了,仅任教师一职。在清华期间,他自身的学术更加精进,他的学术成果颇丰,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等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博得了海内外学人的推崇和尊敬。学术影响王国维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在他的研究成果上,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学术风气和研究方法。他的研究不仅注重实证和考据,而且善于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审视传统文化。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空白,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悲剧离世与后世影响投湖自尽1927年6月2日,距离当年的端午节仅余两天,王国维在颐和园沉湖自尽。关于他自尽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团。有人说他是因为受封建思想奴役最深而死于愚忠,有人说他是最自由之人而死于理想。但无论原因如何,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一大损失。后世影响尽管王国维离世已近一个世纪,但他的学术思想和精神遗产仍然在中国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同时,他那种淡泊名利、安于寂寞、执着于学术的精神也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不断追求真理和进步。总的来说,王国维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追求和探索的精神。他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遗产也将继续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