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超然台作PPT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
《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雅好游山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当时苏轼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正值壮年,政绩卓著,深得民心,但内心却充满了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超然台位于密州城北,是苏轼修建的一座楼台,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望江南·超然台作》原文如下:重点词解释:望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梦江南”“忆江南”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壕护城河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两天(一说一天)为寒食节咨嗟叹息、慨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即明前茶整首词的意思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词中写景细腻,色调鲜明,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词人虽处逆境却豁达超脱的襟怀。这首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语言清新自然,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全词将人情物态糅为一体,构思新颖,手法多变,借景抒怀,托物言志,表达了词人惆怅与超然的复杂情感。既有伤春之意,又表现了作者珍惜流年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对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世界和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整首词意境开阔,格调清新,语言晓畅自然,是苏轼词作中的佳作之一。细腻的景物描绘苏轼在这首词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如“风细柳斜斜”,简洁而生动地表现了春风的柔和和柳枝的婀娜;“半壕春水一城花”,则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护城河春水的波光粼粼和城内春花的绚烂多姿情感与景色的交融苏轼在写景的同时,也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其中。如“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以寒食节后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词人酒醒后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与景色的交融,使得整首词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独特的词牌运用苏轼在这首词中,选用了“望江南”这一词牌,使得整首词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同时,苏轼还巧妙地运用了词牌的特点,通过反复咏叹和叠词的手法,增强了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深刻的人生哲理苏轼在这首词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和珍惜当下的生活理念。这种人生哲理的融入,使得整首词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望江南·超然台作》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这首词也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说,《望江南·超然台作》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深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人生哲理,成为了苏轼词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刻理解和欣赏苏轼及其作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