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立枯病介绍PPT
植物立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英文名Sheath Blight)引起的土壤性真菌病害。立枯病又被称为“...
植物立枯病是一种由立枯丝核菌(学名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英文名Sheath Blight)引起的土壤性真菌病害。立枯病又被称为“死苗”,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植物病害,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包括茄科、瓜类蔬菜、豆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等。症状表现立枯病主要发生在幼苗的茎基部位。在发病初期,茎基部会出现暗褐色的病斑,这些病斑呈近椭圆形,边缘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当病斑绕茎一周时,茎基部会萎缩干枯,但通常不会倒伏。此外,根部也会受到侵害,多在根颈处发病,出现变褐色或腐烂的症状。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瓜苗会在白天萎蔫,但在夜间恢复,经过数日的反复后,病株最终会萎蔫枯死。病原立枯病的病原是立枯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这种病原物的菌丝有隔膜,初期无色,老熟时会变成浅褐色至黄褐色。病原菌的菌丝会在生长后期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菌核呈暗褐色,形状不定,质地疏松,表面粗糙。发病规律立枯病的发病规律与多个因素有关。首先,立枯丝核菌会以菌丝和菌核的形式在土壤或寄主病残体上越冬。这些混有病残体的未腐熟的堆肥,如牛粪,都可能成为病害的传播源。病菌会通过雨水、流水、沾有带菌土壤的农具以及带菌的堆肥进行传播,从幼苗的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此外,立枯病的发病还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4至28℃,当温度在20℃左右,且土壤湿度大时,极易发生立枯病。12℃以下或30℃以上的温度会抑制病菌的生长。同时,土壤湿度偏高、土质粘重、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光照不足、光合作用差等因素,都会加重立枯病的发病程度。播种过密、间苗不及时以及温度过高,也会诱发立枯病的发生。防治方式针对立枯病的防治,可以从农业防治、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药物防治三个方面进行。农业防治选择避风向阳、地势高平、肥沃疏松的地块作为苗床,苗床取土时要选择中性或偏酸性的土壤。播种前,种子要进行晾晒,播种量不能过大。在施肥和管水方面,要科学施肥,前期水分不要过大,适时早通风炼苗,控制好棚内温度。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秧苗1-2叶期,可以喷施生根剂,每2克兑水30公斤喷40平方米苗床,以促进秧苗早发根及健壮生长。在选择壮秧剂时,要选择有调酸、防病药剂的壮秧剂。药物防治在播种前,可以使用“咪鲜胺”浸种消毒处理种子,最好用进口“亮盾”拌种包衣,对秧板进行消毒。在苗期刚发病时,应立即施药防治,秧田期一看到发病株或发病中心即应喷药防治。除了浸种消毒外,在秧苗1叶1芯期也可以喷施药剂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苗旺、立枯灵、甲霜·恶霉灵、育苗专家”等,进行喷雾防治。总之,立枯病是一种对植物造成较大危害的病害,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以及药物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保护植物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