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十四经与常用腧穴PPT
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中医针灸学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十四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共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二脉。手三阳经手三阳...
十四经脉十四经脉是中医针灸学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十四经脉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共十二条正经和任督二脉。手三阳经手三阳经包括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这些经脉都起始于手指,沿手臂外侧循行,止于头部或肩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沿手臂外侧后缘循行,经过肩胛骨,止于耳后和颧骨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外侧,沿手臂外侧前缘循行,经过肩胛骨,止于鼻翼旁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外侧,沿手臂外侧中间循行,经过肩胛骨,止于耳后手三阴经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这些经脉都起始于胸部,沿手臂内侧循行,止于手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指内侧,沿手臂内侧前缘循行,经过锁骨,止于腋下手厥阴心包经起于中指内侧,沿手臂内侧中间循行,经过腋窝,止于中指手少阴心经起于小指内侧,沿手臂内侧后缘循行,经过腋窝,止于胸部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这些经脉都起始于头部,沿腿部外侧循行,止于足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眼角内侧,沿头部、颈部、背部、腰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循行,经过外踝,止于足小趾外侧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沿面部、颈部、胸部、腹部、大腿前侧、小腿前侧循行,经过外踝,止于足次趾外侧足少阳胆经起于眼角外侧,沿头部、颈部、胸部、腹部、大腿外侧、小腿外侧循行,经过外踝,止于足四趾外侧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这些经脉都起始于足部,沿腿部内侧循行,止于胸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腿部内侧前缘循行,经过膝关节,止于腹股沟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沿腿部内侧中间循行,经过膝关节,止于腹股沟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涌泉穴处任脉任脉起于小腹,循行于胸、腹、头部正中线,止于眼部。任脉主要与阴经相交,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被称为“阴脉之海”。督脉督脉起于头部,循行于背部正中线,止于尾骨。督脉主要与阳经相交,对阳经气血有调节作用,被称为“阳脉之海”。常用腧穴手太阴肺经中府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等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咳血等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主治头痛、咳嗽、气喘等手厥阴心包经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处。主治心痛、心悸、呕吐等郄门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处。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等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处。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等手少阴心经神门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等少海在肘横纹内侧,肱骨内侧髁前方凹陷处。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等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主治心痛、胸闷、肩臂疼痛等足太阴脾经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血海在膝部,髌骨内上缘上2寸处。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腹胀等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主治腹胀、腹泻、水肿等足厥阴肝经曲泉在膝部,腘横纹内侧端,半腱肌肌腱与股薄肌肌腱之间。主治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等足五里在大腿内侧,耻骨结节旁开三寸。主治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蠡沟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五寸。主治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等足少阴肾经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主治头痛、失眠、咽喉肿痛等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主治失眠、咽痛、月经不调等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失眠、咽痛等任脉中脘在上腹部,脐中点下三寸。主治腹痛、腹泻、呕吐等关元在下腹部,脐中点下三寸。主治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廉泉在颈部,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主治咽喉肿痛、失音等督脉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发热、咳嗽、头痛等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腰痛、尿频尿急等百会在后发际线正中直上五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除了十四经脉和任督二脉,还有一些常用的经外奇穴,如四神聪、太阳、印堂、鱼腰等。这些穴位对头痛、眩晕、失眠等常见症状具有很好的疗效四神聪四神聪位于头顶部,具有镇惊安神、聪耳明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太阳太阳位于颞部,具有疏风解表、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疾等。印堂印堂位于前额部,具有祛风止痛、通鼻窍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鼻塞等。鱼腰鱼腰位于眉部中点,具有疏风通络、明目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等。以上是常用的一些腧穴,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各种常见症状。然而,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治疗时,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或针灸师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或不良反应。同时,对于不同的人和病症,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也有所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地进行治疗。除了以上提到的常用腧穴和十四经脉,中医针灸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腧穴和经脉,这些穴位和经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主治范围和作用。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是足阳明胃腑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头面、胸腹第二侧线及下肢外侧前缘。这条经脉与脾胃的功能息息相关,可以治疗脾胃病、头面病、鼻病、皮肤病等疾病。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主治眼疾、头痛、眩晕等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旁开0.4寸。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眼疾等足三里在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主治腹痛、腹泻、泄泻等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是心经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手臂内侧后缘、胸腹第三侧线和耳小腹部。这条经脉与心、小肠、胸、喉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心悸、胸痛、头痛、失眠等疾病。通里在前臂内侧后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心悸、头痛、失眠等神门在腕部,腕横纹尺侧端凹陷处。主治心悸、失眠、健忘等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是小肠腑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手臂外侧后缘、肩胛部和耳后。这条经脉与小肠、心脏、胸、喉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肩痛、臂痛、手腕痛、腹泻等疾病。后溪在手背部,第五掌骨和腕骨的凹陷处。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养老在前臂外侧后缘,腕横纹上1寸。主治目视不明、肩背痛、肘臂痛等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是膀胱腑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头面、脊柱、腰背及下肢外侧后缘。这条经脉与膀胱、肾脏、小肠、心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腰背痛、头痛、目疾、鼻病等疾病。攒竹在面部,眉头凹陷中。主治头痛、眉棱骨痛、目视不明等委中在腘窝正中,腘横纹上,股二头肌腱的内侧缘。主治腰背痛、膝关节肿痛等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凹陷处。主治腰背痛、小腿拘急痛等以上是部分常用的腧穴和经脉,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缓解各种常见症状。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治疗时,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或针灸师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或不良反应。同时,对于不同的人和病症,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也有所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地进行治疗。除了以上提到的常用腧穴和经脉,中医针灸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腧穴和经脉,这些穴位和经脉也有着各自不同的主治范围和作用。下面再介绍一些常用的腧穴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肺脏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手臂前外侧、胸腹第一侧线和颈部。这条经脉与呼吸系统、咽喉、气管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咳嗽、气喘、胸闷等疾病。中府在胸部,横平第一肋间隙处。主治咳嗽、气喘、胸闷等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咳嗽、气喘、咳血等列缺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主治头痛、咳嗽、气喘等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是心包络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手臂内侧近端、腋前区、胸腹第三侧线和横膈膜处。这条经脉与心脏、小肠、胸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心痛、心悸、失眠等疾病。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心痛、心悸、呕吐等郄门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处。主治心痛、心悸、失眠等内关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处。主治心痛、心悸、胸闷等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是三焦腑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手臂外侧中间、肩胛部和耳后。这条经脉与三焦、心包络、小肠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头痛、目疾、咽喉痛等疾病。外关在手背腕横纹上2寸,尺桡骨之间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疾、肩背痛等支沟在手背腕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凹陷处。主治便秘、胁痛等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是肝脏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腹部、胸部和下肢的内侧。这条经脉与肝脏、胆囊、小肠、胃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腹痛、腹泻、胸痛等疾病。太冲在足背部,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胁痛等曲泉在膝部,膝关节内侧横纹上方凹陷处。主治腹痛、腹泻、尿频尿急等足五里在大腿内侧,耻骨结节旁开三寸。主治腹胀、腹泻、尿频尿急等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是胆腑所主的经脉,主要分布在头部、肩部、胸腹侧部和下肢外侧。这条经脉与胆囊、肝脏、小肠等器官的功能有关,可以治疗头痛、目疾、胁痛等疾病。风池在项部,枕骨下两侧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肩井在肩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肩背痛、颈项强痛等环跳在臀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等以上是部分常用的腧穴和经脉,针灸或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脏腑功能,缓解各种常见症状。在进行针灸或按摩治疗时,一定要找专业的医生或针灸师进行操作,避免出现意外或不良反应。同时,对于不同的人和病症,治疗方法和穴位选择也有所不同,需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