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英雄事迹PPT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赵一曼,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
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赵一曼,女,汉族,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人称李姐。四川省宜宾县白花镇人(今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中国共产党党员,抗日民族英雄,曾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于1935年11月被捕,1936年8月就义。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民族的骄傲在辽宁省抚顺市的“抗联”纪念馆里,有一尊年轻的女知识分子塑像,她29岁的生命将与山河共存,她3次入狱坚贞不屈的身影将永远光照后人。她就是当年东北抗日联军的一名女战士——赵一曼。1905年10月25日,生于四川省宜宾县北部白杨嘴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从小学习就很好,积极向上,9岁后被送入宜宾教会小学堂读书。1918年升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宜宾市二中)。在宜宾女中受到了先进的思想教育,也因此结识了地下党员教师、后来成为革命伴侣的陈达邦。1926年进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学习,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9月宜宾女子中学(现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毕业。1928年冬奉命调入宜昌,在宜昌,赵一曼同志先后任《少年先锋》半月刊宜昌特委的联络员、宜昌地方党报《长江儿女》的主笔和特约撰稿人。为了掩护身份,她有时在阁楼上长时间地半卧着身子写稿编稿;有时又挟着皮包到学校和机关去联络工作;有时还化装成阔太太或女商人到公共场所去搜集情报。她经常往来于宜昌、汉口和上海之间。为了革命工作方便,赵一曼同志考入宜昌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后,与同学一起研讨革命理论,互相敦勉励行。1928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赵一曼同志不幸被捕。被捕后,敌人对她施以残酷的用刑,她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让整个村庄变成瓦砾,可以把人剁成烂泥,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员的信仰!”令敌人望而生畏。敌人决定对她执行死刑。行刑前,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于珠河县(今黑龙江省尚志县)小北门外,年仅29岁。赵一曼同志短暂的一生征途坎坷、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四川省宜宾市修建了赵一曼纪念馆、东北哈尔滨市修建了东北烈士纪念馆、陈列馆中又以大量图片资料及近百件实物,再现了女英雄的光辉形象。1962年四川省宜宾市人民委员会重修“赵一曼纪念馆”,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耸立着女英雄的巨型铜像。1986年10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赵一曼夫妇正式成为革命烈士。2006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朱玉采写的长篇通讯《赵一曼:民众的骄傲》,文章说:赵一曼在东北大地战斗牺牲的过程早已被各种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过。但无论读过多少次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事迹,每每都会被赵一曼那伟大崇高的精神境界、无尚的光辉事迹所感染。作为又一个“七一”前夕的日子,《人民日报》再次刊发英雄的事迹和遗书。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以启迪后人”。朱玉说:“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只有赵尚志、杨靖宇、赵一曼等零星几个知名抗日英雄是不够的。”他希望通过报道唤起更多的人“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挖掘东北抗联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质,从而更有利于将‘东北抗联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秋瑾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革命志士,第一个为推翻清朝政权而就义的革命者。秋瑾自幼性格刚强,喜欢男装,从小跟随父兄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危机的岁月里,她积极投身于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列强侵略的革命活动中,并成为辛亥革命中的一位奇女子。为了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她毅然决定放弃个人的家庭幸福,决心献身祖国,牺牲自己。秋瑾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表现了“胸罗鉴识、气结殷忧、持铁如意、叹无燕云”的英雄气概,她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江竹筠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重庆市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中共重庆地下党市委委员,组织部长等职务。因叛徒出卖而被捕,于渣滓洞监狱中惨遭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江竹筠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在党的培养教育下,她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性。她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坚决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狱中遭受残酷迫害,宁死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坚贞不屈的气节和高尚品德。她留下的遗言是:“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竹筠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中,江竹筠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云锦,乳名霞,革命烈士,湖南长沙板仓人(现长沙县开慧镇),杨昌济之女。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结婚,1921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留下任中共板仓支部书记,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随之被害。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她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甘愿化作红岩上的一抹殷红,去滋润那革命的土壤。她以生命诠释了爱与信仰,让人们看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仰和崇高品质。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的事迹。这8名女英雄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小红姐(师小红)。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支流乌斯浑河畔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已通过敌封锁线的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果断地让大部队突围,自己则和7名队友留下吸引敌人火力。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的八女投江牺牲。八女投江的壮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她们身上闪现的是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革命斗争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边,建立起一座雄伟的“八女投江”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写着抗联老战士陈雷的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刘胡兰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1947年1月12日),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著名的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刘胡兰在敌人威胁面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残忍的敌人为了使她屈服,在她面前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用铡刀杀害。刘胡兰毫无惧色,从容走向铡刀,壮烈牺牲,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董存瑞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男,汉族,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解放隆化县的战斗中,为扫除部队前进的最后障碍,担任爆破敌人一座桥上的碉堡的任务。当他冲到桥下时,发现没有安放炸药包的位置,眼看总攻马上开始,他毅然托起炸药包顶在桥身,猛拉雷管,炸毁碉堡,完成任务壮烈牺牲。部队授予他“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称号。梁红玉梁红玉(1102年-1135年),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宋朝著名抗金英雄。祖父与父亲都是武将出身,梁红玉自幼随侍父兄练就了一身功夫。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唐群英唐群英(1883年2月7日—1937年4月27日),中国民主革命家、妇女活动家,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中国女子参政同盟会创始人。秋瑾、向警予、胡适之和唐群英秋瑾、向警予、胡适之和唐群英这四位女性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他们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杰出代表,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权主义者和民主革命家,她不仅倡导女权,还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之一。向警予则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在妇女解放事业上的贡献和成就令人钦佩。胡适之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思想和言论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群英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妇女运动领袖,她为争取中国妇女的权利和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四位人物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具有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秦良玉秦良玉(1574年-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明朝末期著名女将。秦良玉一生戎马四十余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非列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女子。郭沫若曾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冯婉贞冯婉贞(1841年—?),清咸丰年间人,祖籍山东,后居住在北京。父亲冯三保是武术家,以看家护院为业。婉贞自幼随父习武,武术精湛。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她组织村民与侵略者抗争,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此后,她的事迹被广泛传播,成为民族英雄的代表之一。红线女红线女是太平天国名将翼王石达开的养女,曾为掩护李秀成突围而血战清军。后来,她成为抗清名将左宗棠的义女,继续为民族独立事业而奋斗。红线女的事迹被编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传》和《广州人物志》等文献中。这些女性英雄的事迹令人感动和敬仰。他们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也彰显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