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PPT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
中日甲午战争,是指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半岛称清日战争,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背景明治维新的日本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扩张军备、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由此取得在朝鲜通商、驻兵等特权。此后,日本不断干涉朝鲜内政,引发朝鲜政府军和民众不断反抗。1884年,日本趁中法战争之机夺取朝鲜甲午更张后的政权,并于12月4日强迫朝鲜签订《汉城条约》,迫使朝鲜“割让”江华岛。此后,日本侵略势力逐渐伸入朝鲜内地。1885年,中日两国在天津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确认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均等。但日本并不满足,继续扩军备战,准备发动侵华战争。爆发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后,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随之侵入朝鲜,于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三日)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高升号”,制造了丰岛海战,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8月1日,中日两国政府同时宣战。清廷命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统率陆海军出战,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兵卫汝贵率军先入朝,驻牙山。同时,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增援。日本则任命大本营参谋总长川上操六为陆军参谋总长,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陆军大将大山岩为第一军司令官,海军中将伊东祐亨为第二军司令官,组成陆海军统帅部,以清国为假想敌国,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陆军分三路进攻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经过平壤战役9月15日,日军第一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后,在朝鲜平安道首府平壤与清军展开激战。担任清军总指挥的叶志超,一味避战求和。17日,日军发动总攻,清军大败,弃城溃逃。9月18日,日军占领平壤。平壤战役是甲午战争中双方陆军的首次大规模会战。清军参战总兵力6万余人,日军约1.6万人。此役,清军以劣势兵力迎战日军,虽经奋力抵抗,终因统帅叶志超指挥无方,部队素质较差,败退平壤。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海军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水师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辽东半岛战役10月24日,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11月6日,占领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发现清军守备空虚,当夜就占领大连湾。在侵占金州、大连地区后,日军以2万兵力分兵两路:一路北上占领旅顺;一路由大连湾登陆,进攻旅顺后路貔子窝,配合旅顺方向的日军夹攻旅顺清军。11月21日,日军集中兵力猛攻旅顺清军阵地。由于清军缺乏统一指挥,又怯于应战,日军以伤亡600余人的代价占领旅顺。旅顺之战,清军死亡1600余人,日军伤亡600余人。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也是北洋舰队对日本的最后一战。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威海卫对抗日军侵略的防御战役。此役,清军以劣势兵力防守威海卫港口和刘公岛陆路要地,在日军海陆夹攻下,苦战多日,终因援军未至,弹尽粮绝,水师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日军于1895年1月20日占领威海卫,俘虏守军2.1万人,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威海卫战役的失败,是清政府腐朽没落、避战求和、妥协投降的结果,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结果《马关条约》的签订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取得战争胜利的日本却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涉,最终取得3000万两白银的赔款。清朝政府向日本赔偿2亿两白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影响国际地位下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推动日本扩张日本取得资本输出的权益,并依仗取得的巨额赔款和占领的朝鲜半岛,迅速走上扩张军备、发动侵略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同时取得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资本,为日后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奠定重要基础。远东格局变动甲午战争是远东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除了中国之外,日本、俄国、韩国、朝鲜、西方列强因为这场战争或崛起或衰落。纪念为纪念甲午战争,中国、日本、韩国都建立了多处纪念设施和场所,以铭记这段历史。中国在中国,有多个城市建立了甲午战争纪念馆或纪念碑,如威海刘公岛甲午战争博物馆、大连甲午战争博物馆、丹东甲午战争博物馆、广东邓世昌纪念馆等。这些纪念馆和博物馆展示了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影响,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此外,每年的9月17日被定为中国甲午战争战败国耻纪念日,以铭记这段历史,警醒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日本在日本,甲午战争也有多处纪念设施和场所。例如,在东京的上野公园内建有“中日甲午战争殉难同胞纪念碑”,以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士兵和船员。此外,一些城市还建有甲午战争博物馆或纪念馆,展示战争的历史和影响。韩国在韩国,也有多处纪念甲午战争的设施和场所。例如,在首尔的景福宫附近建有“景福宫复原工程纪念碑”,以纪念在战争中受到破坏的景福宫。此外,一些城市还建有甲午战争纪念馆或纪念碑,展示战争的历史和影响。总之,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对中日韩三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纪念设施和场所的建立,人们可以更好地铭记这段历史,珍惜和平来之不易的今天。后续发展列强的瓜分狂潮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的消息传至欧洲,西方列强便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德国、法国、英国、美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都参与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他们在中国领土上划定势力范围,争夺权益,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清政府的改革与灭亡甲午战争的失败给清政府带来了巨大的震动。为了挽救危局,清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编练新军、兴办实业、废除科举等。然而,这些改革并没有能够改变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反而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动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国进入了民国时代。清政府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和近代化的开始。日本的扩张与侵略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在远东地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日本开始积极扩张军备,加强对外侵略和扩张。1904年至1905年,日本与俄国爆发了日俄战争,并最终战胜了俄国。此后,日本逐渐成为了远东地区的强国之一,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也愈发严重。亚洲国家的觉醒与反抗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亚洲国家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民众开始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和危机,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同时,其他亚洲国家也开始觉醒,反抗外来侵略和压迫。这些反抗和斗争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结论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对中日韩三国乃至整个亚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三国的命运和地位,也促进了亚洲国家的觉醒和反抗。同时,甲午战争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示:弱国必须自强不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必须坚决维护;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必须共同努力实现。今天,我们纪念甲午战争,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更是为了警示后人、珍惜和平、追求发展。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