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PPT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生物科学...
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曾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童第周首次将克隆技术和胚胎细胞分离结合应用于鱼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研究,分离出鲫鱼囊胚期和囊胚后期的细胞系,并以此建立世界上第一个鱼类细胞系,也是我国第一个细胞系;首次证明了胚胎细胞有全能性的观点;首次在我国开展了细胞核移植的研究;首次在我国开展了细胞中间性繁殖的研究;首次在我国建成一种新的人工琥珀,为我国生物科学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早年经历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一个农民兼手工业者的家庭。父母均不识字,但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童第周从小勤奋好学,17岁时考入宁波效实中学。因家庭贫困,只读了两年就考入了宁波之江大学。1923年又到燕京大学当助教。1924年与叶毓芬结婚。赴法留学1926年夏,童第周转到法国的布尔良和巴黎大学学习。第二年入巴黎大学胚胎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此间,他先后发表了《关于鱼类卵子发育能力》《青蛙卵的人工受精》等论文。其间,留法学习组织负责人聂荣臻等一批中共领导人与童第周一起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童第周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央大学教授1931年童第周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担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1933年与秉志、胡先骕、张景钺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动物学会。抗日战争期间,随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并担任生物系主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此时,他已将主要精力放在胚胎学研究上,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建国后工作经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童第周先后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副教务长、海洋生物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以及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等职务。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文革”期间遭到打击与迫害。主要科研成就鱼类胚胎细胞的核移植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童第周就通过核移植实验证明了哺乳动物和鱼类的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他运用核移植的方法成功地证明了哺乳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一科学假设,为现代生殖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一成果是当时世界生物学界最重大的科研成果之一,曾被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巨著《细胞来源的性状》中列为重大成就之一。胚胎学的研究在胚胎学的研究方面,童第周首先应用核移植技术成功地开展了鱼类囊胚期和囊胚后期的细胞系更换研究;他还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和他的合作者通过胚胎细胞分离培养、染色体分析等手段证明了在产卵前被切断的蝾螈小肠芽尖与受精卵之间遗传性并无明显差异;实验用胚胎细胞经一定处理后可产生新的“镶嵌体”动物;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用蛋黄培养液培养了鱼类囊胚期细胞并建立了相应的细胞系等;上述研究成果对我国早期胚胎培养技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当时的遗传学和胚胎学提供了有益的实验材料和理论依据;同时使我国的胚胎学研究从整体水平上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细胞中间性繁殖的研究在细胞中间性繁殖方面童第周与合作者通过实验观察到两栖类早期胚胎细胞的分裂可有两种不同形式:一种为传统的有丝分裂方式;另一种为类似于细菌二分裂的分裂方式。这一发现为当时尚无中间性繁殖概念的生物学界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同时这一发现对于阐明生物界各类不同细胞的繁殖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也为我国在细胞生物学领域争得了一定的国际声誉。人工琥珀的研究在生物学应用研究方面童第周与合作者一起首次在我国建成一种新的人工琥珀并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