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贵州PPT
引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而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贵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省...
引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而在这段艰苦卓绝的征程中,贵州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省份,更是红军休养生息和发展壮大的地方。贵州在长征中的地位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转战时间最长、发生重大历史事件最多的省份。从1934年9月至1936年4月,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先后转战贵州,足迹遍及全省60多个县(市、区)。在此期间,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战役,如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娄山关战斗、遵义大捷、乌蒙山回旋战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传奇和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据统计,与长征历史直接相关、被认定为长征文物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在贵州共计750余处。这些文物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高等级(国保和省保)长征文物数量更是排名第一。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源,为后人研究和传承长征精神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基础。贵州的自然环境乌江——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场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流经贵州北部和重庆南部。在1935年1月至3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至贵州省遵义东南地区,曾多次强渡乌江,发动乌江战斗。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也凸显了乌江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喀斯特地貌与险峻的自然环境贵州的自然环境险峻,其上游经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地貌),多溶洞、伏流;中游穿行在大娄山和武陵山间,谷深水急,险滩相接。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既是红军长征中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成为红军英勇奋斗、克服困难的见证。贵州的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凋敝、民生困顿1930年代的贵州,地方社会经济状况远远落后于周边其他省份。由于国民党军阀地主的苛捐杂税、租债的剥削,群众生活是极端痛苦的。这种经济凋敝、民生困顿的状况,是中央红军转战贵州后不得不面对的经济环境。军阀割据与地方组织力量薄弱在当时的贵州,军阀割据、黔系军阀实力弱小,而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力量也相对薄弱。这种外在的政治环境,增加了红军在贵州的转战难度,但也锻炼和考验了红军的领导力和战斗力。红军在贵州的应对策略政治方向的坚定与灵活应变面对贵州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红军坚定政治方向,灵活应变。在前有埋伏、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建议。在转战贵州的过程中,党中央先后召开了几次重要会议,如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等,明确了转兵贵州的方向和策略。毛泽东的领导与战略眼光毛泽东在红军长征中的领导作用和战略眼光,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正确分析敌我形势,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引领和推动全党作出重大决策。尤其是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力挽狂澜,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结语重走长征路,回顾红军在贵州的艰苦历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也可以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灵活应变、主动求变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