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气候特点,起源,农时生产活动和习俗PPT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指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交节,代表着进入了炎热的夏季。以下是对芒种的气候特点、起源、农时生产活动和习俗的详细介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指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日交节,代表着进入了炎热的夏季。以下是对芒种的气候特点、起源、农时生产活动和习俗的详细介绍。芒种的气候特点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天气炎热,出现高温、高湿、高热的“三高”天气。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夏季。此时,南方地区的平均气温一般在28℃左右,而北方地区则会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同时,芒种时节也是雨水充沛的季节,沿江多雨,黄淮平原也即将进入雨季,华南东南季风雨带稳定,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多的时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先后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芒种的起源芒种的名称来源于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芒种的“芒”指的是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而“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就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因此芒种也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农时节令的总结。芒种一词最早出现在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中,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有关于芒种的详细解释。芒种的农时生产活动芒种时节是农事活动繁忙的季节,各地的农民会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一般来说,芒种期间需要准时抢收豌豆、蚕豆、小麦等在田夏熟作物,做到丰产丰收颗粒归仓。同时,还需要重施玉米摆果肥,防治玉米螟和做好壅根防倒工作。对于中稻来说,中、下旬移栽是关键,需要注意秧田喷施起身药,抛秧稻和直播稻防治稻象甲,早栽大田防治叶瘟、二化镇等病虫害。此外,棉花中耕除草松土搞好蕾期管理,防治红蜘蛛、棉蚜虫、盲蝽象等害虫也是芒种期间的重要工作。在芒种时节还需要播种小白菜、苋菜、豇豆等蔬菜,并加强茄瓜豆类蔬菜的田间管理。对于畜牧业来说,成鱼饲养管理、禽畜夏季防疫、桑田夏伐施夏肥等工作也需要抓紧进行。芒种的习俗芒种时节虽然忙碌,但也有一些与节令相关的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人们会在芒种时节举行祭祀花神的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吉祥。此外,在芒种期间还有一些与养生相关的习俗,如吃梅子、喝酸梅汤等,以清热解暑、提神醒脑。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在芒种时节举行赛龙舟等水上活动,以庆祝夏季的到来。总之,芒种作为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不仅标志着农事活动进入了繁忙的季节,也反映了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深刻认识。在这个时节里,人们需要根据节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事活动、调整生活习惯,以顺应自然、迎接夏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