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测定PPT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与方法,并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其活力可以通过...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分光光度法测定酶活力的原理与方法,并了解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糖苷键的一类酶的总称,其活力可以通过测定淀粉酶催化淀粉生成麦芽糖的速度来确定。实验原理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在某些植物如小麦的休眠种子中,主要含有β-淀粉酶,而α-淀粉酶是在发芽过程中形成的。在禾谷类萌发的种子和幼苗中,这两类淀粉酶都存在,并且其活性随萌发时间的延长而增高。α-淀粉酶耐热,而β-淀粉酶不耐热。因此,通过钝化β-淀粉酶的活性,我们可以测定出α-淀粉酶的活性,进而通过总淀粉酶活性减去α-淀粉酶活性,得到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材料萌发的小麦种子、蒸馏水、0.2%淀粉、离心机、研钵、标准麦芽糖、1%氯化钠溶液、0.02 mol/L磷酸缓冲液、石英沙、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等将萌发的小麦种子用蒸馏水研磨成匀浆以提高酶液的提取效率在70℃水浴中保温15分钟钝化β-淀粉酶的活性在40℃下加入1%淀粉,预保温一定时间加入酶液开始反应,并在一定时间内取样将取样的反应液与35-二硝基水杨酸溶液混合,生成红棕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在500 nm处测定吸光度根据麦芽糖制作的标准曲线,计算出淀粉酶的活力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比色法测定生成的麦芽糖的量,我们可以得到淀粉酶的活性。由于淀粉酶的活性与产生的还原性糖的量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定还原性糖的量来间接测定淀粉酶的活性。在小麦萌发前后,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都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随着小麦的萌发,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都会逐渐增高。通过比较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我们可以了解小麦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了解它们在小麦萌发过程中的作用。由于α-淀粉酶耐热,而β-淀粉酶不耐热,因此,在小麦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可能起主要作用。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测定小麦萌发前后淀粉酶活力的变化,了解了小麦萌发过程中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比较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我们也了解了它们在小麦萌发过程中的作用。本实验不仅加深了我们对淀粉酶的理解,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小麦的生理生化特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注意:以上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仅为示例,具体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可能因实验条件、实验材料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