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寒食节PPT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历史渊源起源传说寒食节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据《后汉书》记载,最初的寒食节起源于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介子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子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股肉为啜汤药。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在,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发展历程汉代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在,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唐代之前,寒食节禁火习俗盛行不衰,且历代沿袭成为惯例。唐代唐玄宗顺应民意,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并将其编入《开元礼》中,成为法定条例。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明代明代是我国历史上风俗大融合的时期,民间风俗变化很大。寒食节虽然不像从前那样隆重,但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仍然流行。明代中期以后,民间又把寒食节与清明节等同了起来,寒食节禁火冷食的习俗,也移到了清明节。清代清代对寒食节的风俗仍很重视。据《清嘉录》记载:“(二月)二日即祭土祈谷,俗称‘二月二’。前一日,俗用红纸或黄纸印送钟馗全幅,以辟邪鬼。是日家中并插杨柳,以青黛染螺作小钱,贴于门楣,云可以驱‘五鬼’。人家皆祭当境之神,俗称‘祭土地公公’,为古之‘社日’遗俗也。小儿女系五色缯为蚕茧,以祈蚕事。又以纸剪为蚰蜒形,或贴于门楣,或戴之儿童首,云可以辟‘百虫’。是日禁烟火,谓之‘寒食节’。人家皆吃冷食,又有瓜洲等地之船来卖煮熟之‘螺蛳’,云寒食节的文化内涵忠孝文化寒食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忠孝文化。介子推割股奉君、舍身护主、功不言禄的义举,以及晋文公重耳功成名就后不忘旧恩、负土焚山的义行,都是忠孝文化的典范。介子推“割股奉君”,成了历代忠臣效仿的楷模;晋文公“负土焚山”,则被后世尊为孝子楷模。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尽管不同朝代、不同地区对介子推和晋文公的传说有不同的演绎,但忠孝文化内涵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寒食节成了凝聚中华民族忠孝精神的文化节日。介子推文化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文化,既是山西本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子推所追求的“功不言禄”、退隐“不求利禄”的价值取向,“洁身自好”、避世隐居的行为准则,“不言禄”、“不禄君”的忠孝思想,不仅是中国古代清官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子推所追求和践行的“忠”与“孝”,奠定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众多忠臣义士、孝子贤孙。寒食文化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内涵,以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为载体,以寒食食品、寒食习俗和传说故事为基本内容,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医学、食品、体育等诸多领域,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寒食节的习俗起火烧饭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即清明节前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并逐渐影响到周边国家。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还曾下令取消过这个节日。陆游诗云:“春来禁火天”,元稹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诗中都提到了寒食节的名称(一说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6天,此说有待考证)。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寒食节都被当作重大的节日。唐朝时也仍然被作为全国性的隆重节日,不少文人墨客都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文。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秤钩将纸钱挂于坟上,接着亲人坟前省墓、致祭、奠酒、焚化纸钱和楮帛之类。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