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贺知章PPT
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与《咏柳》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
唐 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与《咏柳》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中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咏柳》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诗文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把春风比作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这首诗的意境之美,首先表现在自然景物的美上。你看,初春二月,在北方还是雪里寻梅的时候,而南方已经已经是鹅黄柳绿,柳条飘飘了。玉削细叶,婀娜多姿,这本身就很美。其次,早春天气,还有些寒意,但春风已来,丝丝吹拂,在柳枝上荡出层层涟漪。这风,正是“似剪刀”的春风。它裁出了柳叶的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这春风,也美。再次,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此外,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的道理,即人遇到好事,身心健康,显得精神焕发,满面春风。因为春风能使人欢畅,如果读者有这方面的体会,就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理解。名家点评杨伦《杜诗镜铨》:咏物诗,自三百篇中,汉魏作者,皆以描写工致为主,而少兴象。自唐人始以风神胜,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时舞低杨柳楼”,“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皆摹写物情,曲尽其妙。吴昌祺《删订唐诗解》:赋物入妙,语意温柔,可称绝唱。王琦《李太白诗集注》:此篇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诗,同用一“绿”字,而工拙自见,真画工之所不能到也。王夫之《唐诗评选》:风之为物,不可见而得,李贺曰:“天若有情天亦老”,但觉其无情耳。此云“不知细叶谁裁出”,则知风之情,风之力,风之功,而风之为物亦可以见矣。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风之为物不可见,而条垂于下,叶生于颠,众口交詈,万目睽视,无复逃形,是风之功。此诗即风人深致,妙合自然,但觉其妙,亦不觉其即风也。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凡例》:(咏物诗)“一取其工细,如“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是也。”徐增《而庵说唐诗》:春风自不能裁柳,但二月初发时,正如人新剃头,其刀如裁如剪,故云。此诗人之巧思也。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咏物固不可不似,尤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若用意。李益《柳》诗曰:“触地成春柳,年年綍胜游。好风将穗散,细雨带烟流。”此真可谓柳矣,而终不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之超妙深曲,善于状物也。张谦宜《茧斋诗谈》: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如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此正所谓不即不离者也。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唐人以诗鸣者,无虑数百家,惟杜少陵才大思雄,独步一时,可冠冕群子。然亦有学焉而不及者,如李供奉之仙,贺季真之秀,张曲江之藻,王右丞之工,皆其流亚也。是编首取少陵,而于李、贺、张、王四家,亦采摭无遗。盖唐之诗人,此数公之外,更无他人可录矣。学者诚能执此而玩之,则诗道尽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唐张昌宗以姿色幸于武后,每入奏事,则后令昌宗与贵人及朝臣相谑谑,以为笑乐。一日,昌宗与诸公游苑中,遇学士贺知章,因戏之曰:“子亦知章否?”知章应声答曰:“猥蒙后恩,预于章句。不知相公何以‘出’之?”后闻,笑而释之。胡应麟《诗薮·内编》:绝句乃小中见大,短中见长,一着意则长不如短,一敷衍则短不如长。在有意无意之间,浅深浓淡之致,方是绝唱。贺知章“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绅“僧敲月下门”,皆若不经意而极自然,并古今绝唱也。王士祯《花草蒙拾》: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乃为绝唱,如唐贺知章《咏柳》之“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元王和卿《咏醉中》之“高擎玉碗更无辞,多日春愁破散时,醉后不知天在水,满床清梦压星河”,便称绝唱。王士禛《唐贤三昧集笺注》:赋物入神,咏风妙绝。此真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