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共支出PPT
公共支出的含义与分类(一)公共支出的含义公共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纯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公共支出可分为购买...
公共支出的含义与分类(一)公共支出的含义公共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纯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公共支出可分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或无偿支出)两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支出范围主要有:一是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如行政管理、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等方面的支出;二是维护全社会稳定和全面发展的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社会救济支出、卫生保健支出、教育支出等;三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如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林业、环保等事业部门的支出。(二)公共支出的分类公共支出可以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主要有:按政府职能分类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按支出用途分类分为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按支出是否与取得收入有关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或消耗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或无偿支出)两类按预算管理要求分类分为预算内支出、预算外支出与制度外支出中国公共支出的结构(一)经济建设支出的变化在传统的国家财政职能框架下,财政主要扮演分配的角色,通过税收等形式筹集资金,再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财政贴息等手段,将资金分配给国有企业或某些部门,支持国有企业和某些部门的发展。这种财政分配模式在体制上使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且财政分配的透明度差,容易产生分配过程中的苦乐不均和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共财政理念的逐步树立,国家财政投资的范围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财政逐步退出了一般竞争性领域,主要集中力量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对农业、能源、交通通信、教育、科技、环保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同时,财政投资方式也逐步由过去的直接投资为主转变为间接投资为主,更多地运用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二)社会文教支出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财政用于社会文教方面的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近年来,国家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三)行政管理支出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府职能的逐步转变,国家财政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方面,随着政府机构精简和人员分流,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另一方面,随着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结构也逐步得到优化,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逐步得到压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支出项目得到保障。(四)其他支出的变化其他支出主要包括国防支出、各项补贴支出等。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财政用于国防建设的支出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逐步减少了对企业的补贴,企业亏损补贴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逐步下降。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一)公共支出规模的含义公共支出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预算年度)政府通过公共预算安排用于公共需要的支出总额,通常以绝对额和相对额两种形式来表现。绝对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公共需要的实际支出总额,它直观地反映了政府公共支出的总量水平。相对额是指政府在一定时期内用于公共需要的支出总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称公共支出占GNP或GDP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公共支出在国民经济总体规模中的相对地位,是分析政府公共支出规模变化的重要参考指标。(二)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因素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性因素,又有政治性因素;既有社会性因素,又有历史性因素。主要有:经济性因素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经济职能范围、预算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政府公共支出规模也越大;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相对越低。经济体制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公共支出规模较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公共支出规模相对较小。政府经济职能范围越广,政府直接介入的领域越多,公共支出规模就越大。预算管理体制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算约束的软硬程度上。预算约束越硬,公共支出规模就越容易控制;预算约束越软,公共支出规模就越容易膨胀。分配制度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比例关系上。如果初次分配中政府占的比重较大,再分配中政府支出的压力就相对较小;反之,如果初次分配中政府占的比重较小,再分配中政府支出的压力就相对较大政治性因素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体制、行政机构设置与效率、政府决策机制等。政治体制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府机构的设置和职能配置上。政府机构越健全、职能越完善,公共支出规模就越大。行政机构设置与效率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成本上。行政机构设置越精简、效率越高,行政成本就越低,公共支出规模也就越小。政府决策机制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上。决策越科学、越透明,公共支出规模就越合理、越有效社会性因素主要是指人口数量与结构、文化背景、社会保障制度等。人口数量与结构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均公共支出水平上。人口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就越低;反之,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就越高。文化背景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共支出结构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同,从而影响公共支出在不同领域的分配比例。社会保障制度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支出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从而扩大公共支出规模历史性因素主要是指历史遗留问题、传统思想观念等。历史遗留问题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过去债务的偿还上。如果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政府需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偿还债务,从而增加公共支出规模。传统思想观念对公共支出规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公共服务的认知上。如果政府注重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作为重要职能之一,那么公共支出规模就可能较大;如果政府不注重公共服务,将公共服务视为次要职能或非核心职能,那么公共支出规模就可能较小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益(一)公共支出效益的含义公共支出效益是指政府通过公共支出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取得的效果与所支付的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公共支出效益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经济效益标准即以货币收入或实物收入等形式来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大小。这是评价公共支出效益的一个基本标准,但并非唯一标准。因为有些公共支出项目很难直接用货币收入或实物收入来衡量其效益大小,如环境保护支出、公共安全支出等社会效益标准即以社会成员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程度来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大小。这是评价公共支出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政治效益标准即以政府权威、社会秩序和公民政治参与度等来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大小。这是评价公共支出效益的一个特殊标准,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也是维护政府权威、社会秩序和公民政治参与度等政治目标实现的过程(二)提高公共支出效益的途径提高公共支出效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有: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共财政的要求,优化公共支出结构,调整支出顺序和支出重点,增加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投入,减少对一般性竞争领域的投入,提高公共支出的整体效益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硬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预算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防止预算资金的挪用和浪费,确保预算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推进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和考核,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相结合,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公共支出的使用效益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公共支出项目的监督检查力度,防止和纠正违规使用公共支出资金的行为,确保公共支出资金的合规性和有效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公共支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共支出信息的共享和透明化,提高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总之,提高公共支出效益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