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故事PPT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的故事陶渊明,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一作宜丰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叹道:“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一年多时间。他这次弃职,便永远脱离了官场。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尽管田园生活是艰苦的,但他却是怡然自得的。他常常亲自劳作,与劳动人民有了更广泛的接触,也获得了更深刻的社会体验。《归园田居》五首,正是他回归田园之初的心情写照。在诗中,他将自己比作久在樊笼里的小鸟,一旦飞回大自然,便获得无比的自由和欢乐。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很是艰难,有时甚至要挨饿。他的好朋友颜延之在当太守时,从官府里拿来米和肉送给他,并劝他出山做官。但陶渊明不愿再去为五斗米折腰,就把肉挂在梁上,把米放在水瓮里,任其腐烂发臭,也不去吃。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常和乡邻们一起喝酒,他常常拿不起酒钱,但乡邻们并不计较。每逢农忙时节,陶渊明也常和乡邻们一起下地劳作。一天,有位老农在地里干活累了,坐在田埂上休息。陶渊明走上前去,和他攀谈起来。那老农因为从未见过陶渊明,竟把他当成一般农人来对待,与他谈起了种田的事,说:“种庄稼这事,可得辛勤劳作,不能耽误。”陶渊明听后,连连点头称是。两人谈得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老农邀请陶渊明到他家去做客,并杀鸡设酒款待他。第二天,陶渊明起了个大早,到地里去找老农。老农正在地里干活,一见陶渊明,便热情地打招呼说:“老兄,一大早怎么就来地里了?”陶渊明笑笑说:“我也是来耕田的。”老农不解地问:“你家里那么富有,怎么也来干这种活?”陶渊明答道:“家里的田再多,自己不耕,不也就荒了吗?”说完,便与老农一起干起了农活。晋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陶渊明约29岁时,曾做过几年江州祭酒,不久就归隐了,此后便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再也没有出来做官。公元416年,刘裕率兵灭掉了东晋王朝,建立了刘宋政权。在此之后,陶渊明便以“潜”为号,表示自己对刘宋政权的不满。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劳作,与劳动人民有了广泛的接触,也获得了深刻的社会体验。这时,陶渊明已经五十多岁了,他亲自上山采撷野果,下水捕鱼,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的邻居们大多是些劳动人民,陶渊明经常和他们一起饮酒、聊天,过着怡然自得的生活。一天,陶渊明的一位朋友来看望他,见他住得十分简陋,生活过得清苦,但精神却很饱满,就问他道:“你住在这里,感到满意吗?”陶渊明回答说:“非常满意!我住的房子虽然简陋,但周围树木郁郁葱葱,十分幽静,又有清清的溪水在门前流淌。这种生活,已经是再舒适不过的了,我还感到不满足吗?”朋友听了,暗暗点头,十分敬佩陶渊明的为人。陶渊明一生爱好自然,常到自然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他隐居之后,经常到附近的山林里去游赏。有一次,他又到山里去,看到一片美丽的桃林。桃林中,落英缤纷,芳香扑鼻。他越往前走,只见桃林越来越密,最后简直分不出东南西北了。这时,他感到有些疲倦,便靠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不知不觉,睡着了。陶渊明在梦中看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十分幽美的桃花源。这里遍地都是桃树,树上挂满了陶渊明的故事(续)鲜艳的桃花。他穿过桃林,来到一条小溪边,溪边长着青青的芳草。沿着小溪向上走,他看到了一座小桥,桥的那头是一片平坦开阔的田地,田野里排列着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鸡犬的叫声。他继续往前走,看到男男女女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前聊天。这里的人们看上去都过得十分快乐、满足。陶渊明感到十分惊奇,便问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你们这里是个什么地方?怎么这样美好?”老农回答说:“这里原是秦朝的一个避乱的地方,因为与外界隔绝,一直没有人知道。现在秦朝早已灭亡,我们也不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按照祖先传下来的方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耕种,自己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自由,所以大家都十分快乐。”陶渊明听了,十分向往这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自由的理想社会,不觉感慨万分。他在这个桃花源里住了几天,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回到家中后,陶渊明立即提笔写下了《桃花源记》这篇著名的散文。文章通过虚构的桃花源这一理想社会,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散文后来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是一个政治极端腐败、社会极度黑暗的时代。当时,权臣当道,官场上贿赂公行,官官相护,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理想,不为形役。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回归自然,过上简单而自由的生活。陶渊明一生清贫,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十分丰富。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即使在贫困中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即使在贫困中,陶渊明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他一生读书万卷,精通诗文、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诗歌作品被广泛传颂和流传。他的诗歌以自然、真挚、深刻、简洁而著称,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陶渊明的忠实粉丝,他们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引用陶渊明的诗句或借鉴其风格。此外,历代文人墨客也都对陶渊明的诗歌赞不绝口,将其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如今,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东晋末年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总之,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为形役;他热爱自然和生活,贫而乐道;他的诗歌作品深刻而真挚,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故事和诗歌作品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自由、坚守信念、热爱生活。陶渊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他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尤其重视对子女品德的培养。他常常以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子女,教育他们要做有道德、有修养的人。据史书记载,陶渊明有五个儿子,他们虽然才华各异,但都在陶渊明的悉心教导下成长为了有德有才之人。陶渊明在教育子女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精神,同时也注重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有一次,陶渊明的家里失窃了,他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而是趁机教育儿子们:“贼来偷窃,说明我们家穷困,我们应该以此为耻,更加努力地劳作,以改变家境。同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看看是否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才让贼有了可乘之机。”陶渊明的话让儿子们深受触动,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面对困境,更学会了如何做人。尽管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但他并没有脱离群众,而是与民同乐,关心民生。他经常与乡邻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他的诗歌作品中也经常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有一次,陶渊明听说附近的一个村庄发生了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他立即组织了一支救援队伍,亲自带领乡亲们前往灾区救援。他们帮助灾区百姓们修建水利设施,改善生产条件,使灾区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陶渊明的事迹传遍了附近的村庄,赢得了广大乡民的尊敬和爱戴。陶渊明一生酷爱诗歌和美酒,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而他的美酒则成为了他排遣忧愁、抒发情感的良伴。陶渊明的诗歌和美酒相得益彰,使他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他的诗歌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更展现了他风流倜傥、潇洒自如的个性。而他的美酒则成为了他与朋友们交流感情、分享快乐的媒介。在陶渊明的生活中,诗歌和美酒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他的诗歌作品流传千古,而他的美酒则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他生活的重要线索。陶渊明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的诗歌以自然、真挚、深刻、简洁而著称,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具有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研究和了解东晋末年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今,陶渊明的诗歌作品已经广泛传颂于世界各地,他的故事和诗歌作品也被改编成了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戏剧等。他的诗歌作品和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自由、坚守信念、热爱生活,他的精神也将永远照耀着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