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科普讲解PPT
什么是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
什么是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的等级划分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震级每增加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震级在3级以下的地震,人们通常感觉不到;震级在4.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一般来说,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地震的前兆虽然地震预测仍然是一个科学难题,但地震发生前,确实会有一些前兆现象。常见的地震前兆包括:动物异常例如,家畜不进圈,狂叫不止,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圈,啃咬主人,逃跑,烈性动物更是凶猛异常;鸟类惊飞,乱叫,不进窝,叼着小鸟乱跑,鸡不上架,飞树上叫个不停等地下水异常例如,震区的枯井突然有了水,井水的水位突然大幅度上升或下降,井水由苦变甜、由甜变苦等出现地光和地声临震前的很短时间里,大地常会突然发出彩色的或强烈的地光,还可能发出“轰隆隆”的或像列车通过、或像打雷般的巨响有的人也有异常感觉地震发生前,某些人也会有异常感觉,特别是老人、儿童、患病者可能更为明显请注意,以上现象并非一定表示地震即将发生,但它们确实可能是地震的前兆。因此,当你观察到这些现象时,应该保持警惕,并尽快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何应对地震?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应对地震的基本步骤:保护头部立即采取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的方法是应急避险的好办法。当然,如果身处平房或楼房一层,能直接跑到室外安全地点也是可行的。为什么地震瞬间不宜夺路而逃呢?这是因为现在城市居民多住高层楼房,根本来不及跑到楼外,反倒会因楼道中的拥挤践踏造成伤亡。地震时房屋剧烈摇晃,造成门窗变形,很可能因打不开门窗而失去求生的时间。因此,对于高楼居民来说,地震瞬间最好的办法是“伏而待定”,而不是“夺路而逃”选择躲避地点室内较安全的避震地点有: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小的地方。躲避时应采取以下几种姿势: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头颈部、眼睛、口鼻等身体重要部位注意防火如果地震后发生火灾,应尽快逃离火场,并寻求救援地震后的自救与互救地震后,如果被困在倒塌的建筑物中,应尽可能保持冷静,并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自救:保持呼吸畅通如果被埋压,要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确保有足够的空气流入。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若有可能,应记着朝向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但是千万不要使用明火(以防有易燃气体引爆),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保持存身空间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确保有足够的空气流入。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保持体力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可以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响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要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在自救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帮助他人。对于被埋压的人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积极实施互救。地震科普知识还有很多,这里只是简要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