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韩愈PPT
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
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写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思想,只知道随风飘散。“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来衬托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这些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天将要离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这里,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花草人格化,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和绚丽多姿,非常可爱。春,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她用不同的方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来展现自己的美,为人们带来喜悦和快乐。“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句看似平平常常,但作者在这里另有寓意。如果自己没有思想、才华,又不会吸引别人注意,那就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吧。作者在此诗中用拟人手法将杨花、榆荚比作人,非常巧妙地将揣摩、发恨移情于景物,那看似平淡无奇的杨花、榆荚也仿佛有了人的思想情感,在争春、闹春的百花丛中,没有它们的位置,没有它们展示才华的机会,它们只好默默无闻地飘舞在空中,为春色增添一点微不足道的白色。它们没有红紫的美丽,只好用白色的身躯去装点明媚的春光,不免有些自惭形秽之感了。如果读者进一步体会全诗四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难发现,此诗用的拟人手法非常成功。本诗第三句中的“唯解”与第四句中的“漫天”相呼应,第四句中的“作雪飞”与第一句中的“不久归”相呼应,把杨花、榆荚拟人化,非常贴切自然,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全诗语言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把晚春景色描绘得十分美丽。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来衬托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这些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天将要离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在这里,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花草人格化,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和绚丽多姿,非常可爱。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万紫千红展尽光彩;柳絮和榆钱缺少才华和思想,只知道随风飘散。创作背景此诗为《晚春》二首之一,作于公元816年(唐宪宗元和十一年)诗人任江陵(今属湖北)丞时。诗人写此诗时,年已四十六,任官闲职,自然有仕途失意之慨。此诗写晚春景物,状草木留春而不得、怨春而无意,正折射出诗人怨春、惜春又留春不住的内心情致。点评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绝。乍看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常景,但进一步品味便不难发现,诗写得工巧奇特,别开生面。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本已乏趣,而写草木留春而不得的怨怅,变被动感受为主动意趣,颇出新意。首句是全篇的总括,用拟人手法,花草树木本无知觉,竟能感知春天不久将逝,从而展现出百花吐艳争芳的动人景象,简直是把它们写成有灵性的生命了。次句写百花争艳的场景,非常形象生动,其中“斗”字,把百花争春、互不相让的情态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了。这两句诗,遣词用字准确精工,从而把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表露无遗。后两句是全篇的精华,为传诵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看似平平常常,并无奇特之处,但仔细品味,却隐藏着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诗人用拟人手法,赋予本来没有生命和知觉的杨花、榆荚以生命和知觉,把她们写成能思、有情的灵物,并和“红紫”作比较,认为其虽不能姹紫嫣红,为人赏识,但她们洁白毡茸,飘逸自赏,别有一番风情,这就避免了一般化,使得全诗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特别是“惟解漫天作雪飞”一句,用比拟手法非常真切地写出了杨花、榆荚洁白轻盈的特点,她们漫天飞舞,恍若雪花,非常美观。这一句单独成篇,也是很有韵味的。此诗熔景与情于一炉,抓住暮春时节草木花卉的争芳斗艳,以拟人化的笔法,赋予无知的草树以人的情感,细腻地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群芳图。全诗语言工丽清新,又巧用拟人手法,把草木花卉描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两句一般人说不出,只有诗人才能说出。因为诗人对物候有细致的观察,对春光有敏感的发现,因此才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诗人通过对“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来衬托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这些花草树木仿佛知道春天将会消逝,所以特别珍惜这最后的美好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这里,诗人用拟人手法,将花草人格化,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和绚丽多姿,非常可爱。“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两句诗也颇有寓意,诗中“杨花”即柳絮,“榆荚”即榆钱,均系初春时节最早出现的一种花木,这里比喻为人无才,难以成器,却又不甘寂寞,而往往又以贬低他人、抬高自己。因此,这两句诗实在含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切莫把它等闲看待了。诗人简介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昌黎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